郭翔/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穩思維方式研究綜述
郭翔/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社會發展是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尤為重要。維穩的問題處理不好,就談不上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我國在各個歷史階段,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維穩措施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本文以思維方式為切入點,在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穩內容和維穩措施的基礎上,作了我國維穩思維方式的研究綜述,對深入研究我國維穩思維方式起到了借鑒作用。
改革開放;維穩;思維方式;綜述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進行,我國當前正處于重要轉型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一系列現實問題已經逐步影響到我國社會的正常發展,思考如何創新維穩思維方式以進一步做好維穩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維穩思想和維穩措施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對于維穩思維方式的探討和研究卻還有所欠缺。本文試圖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從而理清維穩思維方式轉變的發展脈絡,實現對既有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對實際維穩工作的指導。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階段,只有營造穩定的社會大環境才能實現國家和社會的長足發展。鄧小平曾說過:“中國要實現的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安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的國際環境”。因此,我國一直把維穩工作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部分。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把社會穩定問題提作為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就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1]由此可見,在當時穩定是中國的最高利益,社會穩定問題始終位于中國所有問題的首要地位。江澤民繼續強調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才有據可談。他還提出把握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2],在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中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并把它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指導原則,對維護社會穩定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習近平同志結合當前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提出“法治中國”的理念,強調維穩和維權相結合等。
賴松齡、高建和在《論中國共產黨人思維方式的轉變》中強調,改革開放以來矛盾的同一性思維,并提出了和諧社會理論,實現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思維方式的轉變。“[3]韓燕在《黨史文苑》中認為,”求是“、”求實“、”求新“、”和諧“分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代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人思維方式的最基本特征。從求是思維、求實思維、求新思維再到求和思維的發展變換,它反映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深刻認識世界,不斷發展的維護社會穩定的思想。[4]于建嶸在《當前壓力維穩的困境與出路--再論中國社會的剛性穩定》中指出:”維權是維穩的前提和基礎。解決維穩問題,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政府維穩與民眾維權的關系。[5]可見當前我國維穩方式已經從剛性維穩逐步轉向柔性維穩。
在國外,一些社會學家認為經濟的發展并不一定帶來民主政治的發展,在現代化進程的較高水平上也可能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進而影響安定團結。正如亨廷頓所指出:“不僅社會和經濟現代化會產生政治不穩定,而且不穩定的程度也同現代化的速度相關。”可見,如何從國外的沉痛教訓中獲取維護穩定的經驗做法,對于理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穩思維方式的發展脈絡,實現妥善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戴維·蘭普頓指出:“中國‘和平發展’的模式使得中國‘收獲很大’”。弗朗克·澤林從穩定的反作用來解釋中國的發展,指出:“穩定恰恰是中國陷入不利境地的影響。”這些都反映了國外學者對“穩定”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歧義,體現了穩定問題的復雜性特點,也反映了他們對中國所取得的成績與中國的發展趨勢缺乏深刻了解,他們對中國所作出的判斷不是很準確,這些判斷會影響我國一部分人對我國未來發展的信心。因此,我國要樹立科學的維穩思想,用不斷創新發展的維穩思維方式來來指導我國維穩工作的實施。
國外學者雖然對中國穩定問題有些涉及,但是他們僅僅在穩定的作用和意義范圍內來解讀中國的穩定思想,而沒有系統地研究鄧小平穩定思想、江澤民穩定思想和胡錦濤穩定思想之間的關系,對中國穩定思想的形成發展還沒有進行系統化的研究。
綜上所述,我國國內雖然對維穩工作做了很多綜述和研究,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維穩思想、觀念、內容、措施、方法途徑的方面,缺乏對于維穩思維方式的研究。然而,思維方式的研究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維穩工作確實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國維穩思維方式發展的研究刻不容緩。具體表現為:
(1)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穩定”領域的研究已經付出巨大的努力,使“穩定”思想理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這些成果沒有把“穩定”思想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的進程來探索,只是分別對一個或多個國家領導人的“穩定”思想進行研究。“穩定”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不是封閉的、靜態的,而是開放的、動態的,這是“穩定”思想不斷得以創新發展的原因所在,為本文提供了很多研究空間。
(2)當前,缺少“法治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傳統的“人治”“權治”的維穩方式之所以不能維持社會的持久穩定,是因為它沒有從根本上去把握穩定問題產生的本質,也沒有站在未來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只是局限于當時的問題而解決問題。以這樣的態度去解決穩定問題只會取得暫時的穩定,但是不可能取得持久的穩定。
(3)關于理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穩思維方式發展的研究成果很少。在中國知網、維普資訊、期刊界和萬方數據等期刊文獻搜索平臺中,就某個領導人思維方式的研究數量不勝枚舉。但是,截至目前,理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維穩思維方式發展的研究成果卻不多見,而且多為“就事論事”,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較大的研究空間。
穩定乃國之所望,民之所盼。維穩理念和思維方式的走偏,最終將會落入“越維越不穩”的怪圈。跳出怪圈就必須以維權促維穩、共治助管治的方式,實現維穩思維方式的轉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規則,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頁.
[2]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363頁.
[3]賴松齡,高建和.論中國共產黨人思維方式的轉變.人民論壇,2011年9月,第78頁.
[4]韓燕.論毛澤東江澤民鄧小平胡錦濤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黨史文苑,2010年5月,第11頁.
[5]于建嶸.當前壓力維穩的困境與出路--再論中國社會的剛性穩定[J].探索與爭鳴,2012年9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