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放/中國銀行哈爾濱南崗支行
如何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
周 放/中國銀行哈爾濱南崗支行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金融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需求。十幾年的金融體制改革,確實強了城市金融服務功能,但卻旁落了農村金融服務,不僅沒有激活農村經濟,反使農村的融資環境變得惡劣。由于城鄉口經濟條件等因素差異較大,加上體制機制等諸多原因,致使農村經濟發展缺資金,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無力消費。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急需構建完善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從機構設置來看,農村的金融機構較為單一,許多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而城市中的金融機構種類豐富,金融機構林立,包括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在境內開辦的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等。
從產品來看,許多地區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業務品種缺乏,服務方式單一,結算手段落后。農村金融市供給的產品基本上只有貨幣供給,而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等在農村極為罕見,難以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而城市金融的服務和產品卻十分豐富,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的金融工具多種多樣,不僅包括傳統的金融產品,而且包括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由于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為了克服經濟環境中各種風險,城市金融領域內部還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不斷引進新事物進行金融創新。
(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阻礙了金融市場發展
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資本投資回報率較差,阻礙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尤其是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落后,天氣仍是影響土地收成的重要因素,抗風險能力弱。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區域經濟布局不合理。農業生產需用的固定資產多,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技術進步滯后,特別是長期以來實行的對農副產品低價收購的政策,導致農業產出效益較低,因而投資農村往往得不到較好的利潤;農業投資經營規模也因為現有的制度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而無法繼續擴大,不易產生規模效益。由于農業生產“投入多,產出少,經濟效益低”的特點非常明顯,一方面難以吸引社會資金,另一方面農業部門自身即便產生了利潤也會脫離農業尋求其他投資途徑。
(二)農村金融服務對象較為單一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的投入產出率較低,農業貸款利潤很低。現在農村信用社許多貸款大都投入到企業,而企業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貸款不能直接惠及廣大農民,農民本身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農村信用社經營成本居高不下,貸款收益絕大多數用來維持自身的生存,缺乏發展的能力。許多基層信用社不再向農民發放小額貸款,轉而扶持鄉村企業,或者向地方政府問接發放貸款,以提高貸款收益率。另外,在一些偏遠地區發放小額貸款十分不便,從貸款中獲得的收益甚至不足以彌補成本。因此,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很大,而且人量的潛在客戶沒有被挖掘出來。
(三)農村金融支持嚴重不足
由于資金的趨利性特征,除了政府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財政資金外,其他農村金融機構、企業和國外的金融機構都不愿意投資于農村。農村金融體系已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空洞”,導致民間借貸應運而生,表現異常活躍。
(一)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組織機構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功能的有效發揮必須以組織作為載體,要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體系。一是創新農村金融組織的產權制度安排,產權應該起到激勵和約束的效果,有效率的產權應該是競爭性的。政府應鼓勵和推動多元化產權結構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二是在金融刨新的方式上,需要從過去政府的一手包辦轉變為鼓勵農民群眾和農村金融組織自發進行制度創新,使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發展。三是重新定位農村金融組織的服務功能。政策性金融組織要適應新形勢,轉變經營機制,擴大業務經營范圍,支持農產品專業化、現代化、產業化生產,并延伸相關農產品的加工與進出口業務;商業性金融組織應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實現農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為目標,進一步加大信貸支農力度,重點支持優質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業科技型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合作性金融組織要在堅持“立足農村、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基礎上,積極研究開發適應農村經濟特點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金融服務產品。
(二)優化農村金融產品體系
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主要問題在于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手段和產品種類上以傳統品種居多,缺乏產品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無法及時滿足農村多樣性、靈活性的差異化需求。因此,應牢固樹立以“農”為中心的理念,及時針對農村經濟生活的特點和農業經濟薄弱環節的需求,按照市場變化,加大金融業務創新力度,實施差別化金融服務品種開發戰略,促進金融業務和金融服務品種多樣化,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
(三)健全農村金融風險防范體系
大量不良貸款是由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佳而產生,直接影響到市場雙方交易的成功率和交易成本,農村金融服務缺少直接用于農業的貸款、農村資金不斷外流。因此,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再造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配套系統。必須將信用環境建設與財政收入、招商引資、勞動就業等工作擺到同一高度,增強政府對改善信用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增強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信心;要盡快建立農村企業和個人的征信系統,同時完善立法,嚴格執法,保護農村金融企業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
(四)強化農村金融監管體系
目前農村金融監管制度仍沿用傳統體制下的模式,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農村金融監管制度都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監管合力,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與共享機制。要使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金融風險體系之間形成互相調節的監管整體,適應農村金融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