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牡丹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鑒中心
綏芬河綜合保稅區人力資源供求情況分析
王 薇/牡丹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鑒中心
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在綏芬河設立我國第6個綜合保稅區。該保稅區的建立,對“哈牡綏東”經濟帶的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綏芬河成為我們陸路的國際物流中心,提升東北地區的服務和外貿對外開放的水平,加強東北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建設,實現中俄經貿合作戰略升級意義重大。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對保稅區人力資源建設提出了嚴峻挑戰,現在保稅區建設屬處級階段,用于綜合保稅區開發建設與管理的各級各類人才嚴重不足,因此,規劃保稅區未來人才儲備情況,研究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與人才配置,對保稅區的創建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才需求情況
通過對我國國家級保稅區人才需求的共性分析,并結合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開發建設的情況以及其產業發展定位,可知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現在急需招商人才、管理運營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人才:一是具有較高素質的黨政領導人才。即需要一支體現德才兼備、廉潔自律、愛崗敬業、熟黨務、通政務、懂經濟、會管理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二是專業技術人才。需要一定數量的國家、省、市級專家和專業技術人才、學術、學科帶頭人、青年后備科技人才;三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需要一批具有較高素質、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外向型、復合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一批熟悉商貿、金融、法律知識的高級營銷人才;四是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批經過實踐培訓,具有較高技能的人才,使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實際匹配能力相適應。
根據“綏芬河萬名大學生創業就業工程”對創業人才的需求可知,綏芬河所需的部分專業人才具體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綜合保稅區商品加工、分裝、展示及展銷人才;二是中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人才;三是綏芬河動漫渲染基地建設人才;四是綏芬河市旅游服務業管理人才;五是綏芬河市產品研發人才;六是企業管理、會計、法律、翻譯等咨詢與服務人才。
(二)人才供給情況
一是依托當地職業教育儲備人才。綏芬河市只有兩所職業院校,即綏芬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和綏芬河俄語專修學院。
綏芬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是綏芬河市唯一一家綜合性公辦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學校以商務俄語為品牌專業。學校根據保稅區建成后入住企業人才需求的新情況,新增設了報關和物流專業。但由于學生畢業后僅能得到中專學歷,學校生源存在不足現象。
綏芬河俄語專修學院是黑龍江大學俄語中心在省內設立的第一個“人才培訓基地”,其下設的中專部是綏芬河市唯一一所具有自主頒發中專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但由于是民辦院校,在招生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
可以看出,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目前正在積極依托所在腹地的職業教育來儲備人才,但由于綏芬河市僅有的兩所規模較大的職業院校在招生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難,在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方面與該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二是推行“大學生創業就業工程”儲備人才。其一,綏芬河市實施萬名大學生創業就業工程。工程計劃在5年內吸引10000名大學生到該市就業創業,并于當年開始了相關培訓工作,請來清華大學的教授對500名大學生進行了培訓。現在,許多接受過培訓的大學生,正在綏芬河進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創業項目。其二,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零成本”創業就業。要求成立“大學生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做好“零距離”對接服務,開辟高校畢業生創業“綠色通道”,實現創業“零干擾”和“無門檻”市場準入辦法,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建立大學生創業幫扶制度,實施“創業挫折援助”政策。
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目前面臨開發建設與管理的各級各類人才嚴重不足,這些建設人才如不能及時到位,會影響綜合保稅區的開發和建設。
(一)以地方經濟需求為導向,多渠道投資辦學
綏芬河應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辦學體制。鼓勵社會力量在綏芬河辦學,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可吸引國內外著名大學在綏芬河建立分校或是學院;可通過政府、企業與黑龍江省高校合作在綏芬河建立分校、研究中心和實習實訓基地;可與俄羅斯高校和國內大學合作建立大學,共同培養適應保稅區發展的拔尖人才,研發科技創新項目。允許政府投資為主辦學、行業投資為主辦學、學校自籌資金為主辦學和企業投資為主辦學等多種辦學機制并存,使綏芬河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能夠通過多種投資渠道融資,調動院校發展的積極性,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健康、穩步發展。
(二)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能力,走產學研合作道路
綏芬河應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聚集部分院校的教學優勢,構建產學研聯盟,使這些院校的專業和學科建設能夠直接與保稅區產業發展對接。具體做法有:一是引入企業資源,在校內設立實訓基地,實行校企資源共享,提高實訓基地建設質量;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拓展學生能力培養;二是相關學校資源企業化,資源共享,不斷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能力。通過產學研合作,一方面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促進企業的發展,提高生產率,使產學研合作各方都在合作中得益,切實提升教育的服務水平。
(三)結合區內產業功能定位,圍繞地方產業培養人才
一是要圍繞保稅區主導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補充高水平創新人才。這需要依托我省高校,使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對接;二是要圍繞保稅區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組織有關高校,特別是職業技術院校,積極主動與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合作,采用按需培養、共建基地的方法,提供充分的高技能人才。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確立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專業內容,使專業錯位發展、規模發展,初步形成一批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專業簇群,充分形成區域產業特色。
(四)結合區內社會發展需要,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
加快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完善學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動”與“三位合一”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創業培訓、創業訓練、創業實踐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為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建設提供適應的人才。同時,綏芬河市內的職業院校應深化產學合作,形成的多種產學合作育人模式,如“學工交替”模式、項目化教學模式、遠期式訂單培養模式、即期式培養訂單模式等,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推進實訓基地建設,建設以專業為紐帶、校企合作為模式、生產經營實訓為一體的校企共用實訓基地,培養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發展建設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