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軍/榮光精密大連有限公司
關于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問題的思考
覃 軍/榮光精密大連有限公司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在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范圍內,根據企業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執業經驗,對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應采取的核算原則、核算方法、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會計程序等方面事項進行恰當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它是會計人員學識、經驗、能力和道德水準等方面因素的綜合反映,也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現行企業會計準則施行后,提高會計職業判斷水平對會計人員和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1.會計改革的發展需要職業判斷能力。“會計準則國際化,會計準則逐漸取代《企業會計制度》是今后我國會計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會計改革的發展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會計準則中的相關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謹慎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重要性原則等需要通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體現。企業日常的經濟事項和交易的會計處理,也需要會計人員運用職業判斷能力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靈活地作出判斷選擇,會計人員再也不能從會計準則中找到現成的答案。
2.企業經濟環境的發展需要職業判斷能力。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企業經濟事項和交易的會計處理原則、方法的選擇離不開一定的經濟環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千差萬別。從所有制形式上表現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單一企業和集團企業,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外合資、外商獨資、個人獨資和個體戶等;從經濟結構上表現為:工業、商業、交通、金融、保險、高科技等單一經營和多元化經營;從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為:啟動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破產清算階段;從資本結構上表現為:以借款為主要資金來源和以股東投資為主要資金來源。經濟環境的差異要求會計人員從企業所處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的前提下,選擇最有利于企業發展目標的會計處理原則和方法,并針對不同時期經濟環境的變化適時加以調整,公允地揭示會計信息。
3.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需要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是由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四個程序組成的,在這四個程序中確認和計量起導向作用”。確認、計量是財務報表的關鍵步驟,是記錄和報告的前提。只有正確地確認、可靠地計量,才能正確記錄和報告,才能產生對會計信息用戶決策有用的信息。正確地確認、可靠地計量主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1.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政策是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遵循的具體原則和具體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會計準則列舉了大量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會計人員必須運用職業判斷能力恰當地進行選擇。如: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由企業自行確定,可采用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銷貨百分比法;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可采用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可按單項、分類或總額三種方法計提;企業可根據科技、環境及其他因素合理地選擇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是否予以資本化或是費用化,要視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是否超過了原先;建造合同收入的確認可采用完成合同法、完工百分比法;外幣會計報表的折算方法可采用現行匯率法、時態法或其他方法;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應根據資本化條件判斷是否予以資本化;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可采用應付稅款法、納稅影響法,在納稅影響法下可選擇遞延法或債務法;編制合并報表時,母公司與子公司會計年度不一致的會計處理原則以及合并范圍的確定原則等。
2.會計估計。會計估計是會計人員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事項或交易以最近掌握的信息和經驗為基礎所作的判斷。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需要會計人員運用職業判斷能力進行合理的估計。會計實務中常見的需要會計人員進行會計估計的項目有:計提壞賬準備的比例;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待攤費用的分攤期限;存貨、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減值損失;或有損失、收入的確定等。
1.注重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學識、執業經驗和職業道德水平。
(1)會計作為經濟服務的學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其內容必將不斷發展和完善,會計改革也將不斷深入,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能僅僅停留于掌握在學校所學的會計書本知識,還要不斷進行會計知識的后續學習。我國也有從事會計工作的會計人員必須定期接受一定學時的繼續教育的規定,但據筆者了解,不少舉辦會計知識培訓的部門也只是收費后發一張參加過培訓的證書了事,以此幫助會計人員應付相應的檢查,并未真正考核會計人員是否已掌握了相應的知識。當然會計人員的自我檢查和約束是最重要的。
(2)會計是一門實務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會計人員僅僅掌握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在實務中靈活運用,增加實戰經驗。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業務,要辨別虛實,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各種業務的處理,要以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作為判斷標準。不斷增加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的技巧,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
(3)隨著近年來會計造假案件不斷浮出水面,會計人員的誠信受到了社會公眾越來越多的質疑。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必須首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否則,業務技能再高,也難以做出合適的職業判斷。要提高職業判斷水平,會計人員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自身職業道德水平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恰當的職業判斷。
2.完善企業管理結構。對于一家企業而言,其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會計信息,社會公眾和投資者很多時候只能通過其提供的會計報告來了解其經營狀況。為了反映自己的經營業績,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經營者主觀上可能會有粉飾經營業績的傾向,從而出現各種會計造假。而在我國公司組織結構下,一般情況下會計人員利益跟公司利益直接相關,主觀上也有為爭取自身利益或避免自身利益受損而聽命于企業經營者從而損害所有者利益的可能。鑒于此,有時一名專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置于此境也可能會違心做出不恰當的職業判斷。所以說,企業的管理結構有時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法規的建立與完善,為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強有力的保障,任何會計職業判斷只能在會計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允許的基礎上做出。會計職業判斷貫穿于會計工作的始終,涉及方方面面。法律是會計約束機制的最高層次,也是會計職業判斷所應遵循的首要準則。一般來說,法制的建立其實是各種利益集團博弈權衡的結果。由于不同利益主體的目標不同,其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目標,反映了不同利益主體間的不同利益關系。要想提高會計職業判斷水平,會計規范的制定就需要廣泛征求不同利益集團的意見,最后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合約。在實施時,要能真正發揮法制的約束力。
4.改進會計教育方式。當前一些高校會計專業教育采用的是“填鴨式”教育模式。各種假定已圈好,經濟業務描述好。相關數據已給出,在這個假定好的圈子里讓學生從事相應的會計處理或分析。現實環境里學生缺乏實戰能力,不會判斷經濟業務,不會分析相關數據。會計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而不能越俎代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學生更能適應將來所要從事的會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