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秋/黑河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淺析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研究
劉文秋/黑河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2014年重點工作其中之一是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原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增長趨勢,近年來每年以平均9%的速度快速增長,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不難發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而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斷拉大,并且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為主。目前,各國把經濟增長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普遍尋找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的途徑。當今的世界是知識經濟的世界,高新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縱觀世界各國,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投入大、技術創新速度快,其經濟增長就會快。我國在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的研究普遍集中在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但是對于東北部欠發達地區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沒有提出針對欠發達地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系統思想和方法。黑龍江省是一個資源大省,在過去以及更長的時間里,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為代價的,這種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經濟發展速度的緩慢,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發展的要求,通過分析黑龍江省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并建議黑龍江省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來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科技創新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對黑龍江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都將是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工作。
(一)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
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成本優勢、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帶來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促進傳統產業產品材料使用方面的更新換代,技術創新使產品的技術含量更高,產品升級,材料利用率提高,成本降低,提高了產品的成本競爭優勢。同時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出現,往往帶來產品的獨特性,高新技術產品融入市場,使產品別具一格,不僅是外觀還是功能上有別于傳統工藝的產品,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促進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區域整個行業的進步。
(二)技術創新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
技術創新是實現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因素。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推行以技術創新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減少生產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經濟制度改革
技術創新促進政府調整社會資源的配置,將有效的資源向著技術創新活躍的領域配置,取消和降低生產效率較低或者傳統領域的資源配置;技術創新能夠引發區域企業的管理形式和組織形式的改變,促進企業制度和經濟管理體制以及經濟運行模式的改革和變遷。
(一)以黑龍江省為例分析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現狀
第一,在研究和發展方面的投資缺乏,創新活動不夠活躍。科技創新不僅要有人才基礎,也要有很多的研發資金投入。在過去的研發資金投入顯然是不足的,陜西、四川、湖南等國有大型企業預留研發經費支出占年銷售總額1%以下。但是老工業基地的發明專利的情況不容樂觀,2010年,擁有發明專利每百萬老工業基地的每百萬人只有1.1萬,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二,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緩慢。在黑龍江省中一些產業集群的地區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基地和強大的高關聯產業的行業,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這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人才流失嚴重,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原始創新、吸收和再創新與集
成創新的途徑、技術創新和技術資源都需要以人才為基礎。留不住高端人才嚴重影響了欠發達地區的生存與發展。
(三)以黑龍江省為例分析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第一,黑龍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主要體現在:首先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其次是企業研發機構數量較少并且科技成果轉讓率與應用率較低;最后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體系不成熟。
第二,科研資源地區投入過于集中。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這三個地區如上述,三個地區投入資源經費總額度都在90%以上,導致黑龍江其它地區的資源配置及其不合理,不利于黑龍江省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
第三,黑龍江省的高技術產業發展速度較慢,且規模效率低。電子、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設備制造等領域在黑龍江省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同時對高科技產業發展和現代服務業規模不大,水平較低。
(一)、營造良好的區域技術創新環境
第一,轉變區域經濟發展的舊觀念,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氛圍。
第二,逐漸放寬科技創新政策,積極拓寬科技創新主體范圍。政府應該創造寬松的技術創新政策環境,在技術創新資金、信息等方面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鼓勵和培養中小企業參與技術創新活動。
第三,完善技術創新制度環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技術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區域要想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完善制度環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以政府為依托促使企業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第一,科技創新建設需要政企分開,需要徹底的國有企業改革。企業是獨立的市場經濟法人,只要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納稅,那就是國家的合法企業。而政府對國民經濟的指導,主要體現在貨幣政策上。如果政府過于重視企業,就會使企業失去科技創新的動力,進而不利于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
第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需要政府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應用研究的扶持。政府直接投資,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巨大的物質儲備和資金,從而引導產業生產的方向,刺激經濟的增長。
第三,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政府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首先國家需要頒布一個健全的法律法規來保護科技創新。其次政府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對教育、醫療、軍品、基礎設施的采購應公開透明。
(三)以高校為依托下的企業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第一,充分認識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是培養人才,生產和傳播新知識、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首先,調整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結構、布局和研究方向。其次,推動高校與企業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
第三,大力推動高校技術轉移及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