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通縮隱現貨幣政策陷兩難
確定五項工作任務,定義新常態九大特征,強調重點實施三大戰略……12月11日閉幕的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果可以簡單用這些數字來總結。然而,此次會議的重要性卻很難單獨用數據就能概括。
此次會議期間,11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也密集披露:率先披露的11月進出口增速也均大幅低于市場預期,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1.4%,創下5年新低;同時,PPI同比下降2.7%,也是連續33個月同比負增長。受訪經濟界專家稱,從CPI和PPI未來走勢看,我國已現通縮隱憂,并且由于受產能過剩影響,PPI可能或將長期負增長,這些宏觀數據都顯示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
在此背景下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5年的經濟工作定下了基調。從會議上所傳遞出來的信息顯示:穩增長回歸成為首要經濟任務,但與此前不同,通過創新和轉變發展方式將成為實現穩增長的主要方式。
“新漲價因素的減少,主要是受天氣、季節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對于11月份CPI數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解讀稱。
相比CPI,11月份PPI環比、同比降幅都有所擴大。“短期主要受到國際油價大跌影響,但PPI負增長仍將持續,因為長期因素將受到產能過剩的影響。”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稱。
截至2014年11月,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已連續33個月負增長。其中在11月產能過剩相關領域如黑色金屬礦采選等行業出廠價格環比繼續下跌。從發布的分行業出廠價格環比數據看,在30個主要工業行業中,6個行業產品價格上漲,6個行業持平,18個行業下降,尤其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屬礦采選等行業出廠價格環比有所下降。
“11月石油和天然氣、成品油、化學原料和制品分別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2、0.1、0.1個百分點,三者合計影響0.4個百分點,占總降幅的80%。”余秋梅解釋。
“實體經濟增長疲弱導致通縮壓力持續攀升。目前,PPI連續33個月同比負增長與CPI同比數字創下了5年來的新低,通縮已經成為了物價的主要風險。而造成這一切的是實體經濟的弱勢。從已發布的11月貿易數據來看,國內經濟增長的動能仍然疲弱。”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
記者統計公開資料發現,此輪PPI負增長持續時間之長是歷史少見。上一次是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也出現過通縮現象,但持續時間沒有如此長。
“雖然2008年出現過通縮現象,但國家出臺了穩增長措施,數據不久就回暖了。”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向記者介紹稱。
但范為提示,現在所不同的是2008年通縮沒有產能過剩問題。
早于物價數據披露的進出口數據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過剩產能對于實體經濟的拖累。海關總署12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1月進出口總值3688.5億美元,同比下滑0.5%,為今年4月以來的最低值。其中,出口同比增長4.7%,進口同比下滑6.7%。尤其11月進口數據大幅低于市場預期,這是繼8月之后再度同比負增長,從進口商品類別來看,尤其對鐵礦石、原油、塑料等工業原料的進口數量增速回落。這與11月中采PMI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分項指數紛紛回落所反映的情況一致。這表明內需不足、經濟仍較疲弱。
“中國通縮的風險上升,而本輪通縮風險的根源是過去一段時期內需增長受到抑制和貨幣政策偏緊累積的作用,需要更多采用貨幣和其他總量性擴張措施主動治理。要遏制當前的通縮隱憂,貨幣政策加大放松力度才是根本。”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近日稱。
決策層顯然注意到了通縮隱患。
在為2015年經濟發展定調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出臺的五大目標中,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被列在首位--“穩增長”再度回歸首要任務。
在支持穩增長的主要措施上,央行黨委會議指出,2015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
這也呼應了此前市場預計會繼續通過實施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來促進經濟企穩。
在徐高看來,疲弱的經濟增長需要寬松貨幣政策來托底。而通縮壓力的上升也給貨幣放松留出了更大空間。
11月通脹數據再次走低,近期降準降息預期再次升溫。“從CPI和PPI未來走勢看,我國已現通縮隱憂,需要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應對,包括進一步降息、啟動降準、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適度貶值加以應對。”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
人民幣近期連續兩日出現大幅貶值。12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報6.1855,再創4個月新低,與上一交易日相比,跌幅達0.21%。此前一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暴跌225點至6.1727,創4個月新低,跌幅0.36%。據Wind最新數據顯示,自11月21日以來,截至12月8日收盤,人民幣即期匯價已由6.1249累計震蕩下跌606個基點。
對于人民幣暴跌的原因,有分析稱,這可能受到市場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推出更多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尤其是近期可能調降存款準備金率。
“降準存在空間,只是時間問題。”李奇霖對記者稱。
然而,調整貨幣供應來緩解實體經濟的困局,正在走向進退兩難局面。
今年以來,央行盡管創新了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確保市場流動性,但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近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資金大量流入股市,推升資產泡沫,令央行貨幣政策取向陷入兩難境地。
因為自11月底的意外降息本意是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但卻點燃了市場投資股市的熱情,大量資金涌入股市,令A股市場實現了連續幾個交易日上漲。
“穩健貨幣政策強調了靈活性,注重松緊適度,這表明可以根據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對利率、匯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進行適度、相應調整。”溫彬對記者解讀稱,同時,對于結構性問題還會繼續采取定向的貨幣政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