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哈爾濱市經濟研究所
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歷程研究
李華/哈爾濱市經濟研究所
當前,國內外宏觀環境十分復雜嚴峻,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已經下調到7.5%左右的“新常態”下,呈現大調整和大變革的新趨勢,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近年來,雖然我市的產業結構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在調整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已呈現“三二一”的比重特征,但在全國同類城市競相發展的大格局下,我市整體發展仍然滯后。2013年,全市經濟總量5010.8億元,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12位,與前一位濟南市的差距由2005年的46.2億元擴大到219.4億元;與后一位長春市的差距由領先321.8億元縮小到7.63億元,造成與先進城市的發展差距不斷加大、同后位城市的領先優勢逐步喪失等不利局面。面對新形勢,我市必須充分發揮好自然資源、區位優勢、產業底蘊和人力資源等比較優勢,為加快調整改造創造良好條件。
建國以后,在國家總體經濟布局之下,以13項原蘇聯援建項目建成投產和16個“南廠北遷”企業落地,加上地方經濟圍繞國計民生和重大項目配套的恢復發展,形成了重工業占主導、門類基本齊全的產業體系,奠定了哈爾濱作為國家重要老工業基地的地位,按照當時的國民經濟指標,工業總產值一度在全國所有城市中列第五位,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比重達1%強。
1.1966 年至1978年時期。1966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和中蘇備戰的干擾,哈爾濱的產業基礎到了崩潰的邊緣。文革對產業的影響是全國性的,哈爾濱難以獨善其身。需要指出的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蘇關系急劇惡化,黨中央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做出“提高警惕,要準備打仗”建設三線的決策,尤其是1969年中蘇在珍寶島爆發了武裝沖突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哈爾濱很多工業企業開始了“北廠南遷”的征程,眾多從哈爾濱遷出去的,這些國內國外要素,極大地削弱了哈爾濱的產業發展基礎。1976至1978年,雖然“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是左的錯誤沒有徹底清除,在“抓綱治國”、搞新的“大躍進”思想指導下,主要產業發展的計劃指標安排存在急于求成的問題,而且由于工業基礎在文革時期破壞嚴重,恢復起來也比較艱難。到1978年,哈爾濱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9.27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4.9:51.3: 23.8,其中二產中工業增加值18.78億元,占國民經濟的47.83%。
2.1979 年到90年代中期。本時期的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9年至1991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創造的良好政策環境下,哈爾濱的產業發展真正步入恢復發展期,第一次提出了發展“電、工、軸、鋁、麻、車、藥、食、化、材”十大重點產業的政策思路,再加上當時需求總量迅速增長和需求結構快速變動的作用下,哈爾濱市的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格局,工業以重工業為主導向優先發展輕工業轉化,機械、食品、化工、冶金、紡織成為支柱產業,第三產業也出現了歷史上最快的增長時期。到1991年,哈爾濱的地區生產總值168.6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6:39.1:52.4,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哈爾濱市“一五”時期建立起來的傳統工業逐步喪失了優勢,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的新興工業沒有發展起來,工業發展明顯落后了。第二個階段是1992年至1996年,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鼓舞下,全國各地進一步加快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雖然哈爾濱工業結構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集中度有所提高,又培育了醫藥、汽車等支柱產業,但受制于哈爾濱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對國家政策的認識把握不夠、市場經濟起步晚等因素,包括大型國有企業利用外資等市場化探索難以獲得中央批準,導致哈爾濱的傳統工業改造步伐不快,民營經濟發展緩慢,工業沒有實現跨越式發展,與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到1996年,哈爾濱國民生產總值達到637.39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2.2∶32.9∶44.8,其中二產中工業增加值173.7億元,占國民經濟的27.2%。
3.1997 年至今。自1997年起,我國開始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步伐加快,隨著哈爾濱國有企業的大面積進入市場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分化日趨明顯,在部分優勢企業脫穎而出的同時也有不少企業陷入困境。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調整國有經濟布局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的方針,哈爾濱一批國有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同時一批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特困企業退出了市場。到1999年,哈爾濱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83.3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由1997年的21.5:32.2:46.3調整為1999年的19.9:31.3:48.8,其中二產中工業增加值276.6億元,占國民經濟的31.3%。
進入21世紀以來,哈爾濱市經濟呈穩定上升態勢,全市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整合步伐加快,工業的比重出現了回升的趨勢。到2004年,哈爾濱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680.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17.6:35.1:48.3調整為2004年的16.4:38.3:45.3,其中二產中工業增加值643.0億元,占國民經濟的38.3%。
2005年至2011年,我市的產業結構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在調整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比重特征,但在全國同類城市競相發展的大格局下,我市整體發展仍然滯后。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工業發展相對滯后,2010年,我市工業增加值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僅高于廈門市居第14位,占GDP比重排在末位,比最高的寧波低了22.2個百分點,比東北地區的沈陽、大連和長春平均低了8個百分點左右。2011年,哈爾濱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243.4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16.4:35.3:48.3調整為10.5:38.8:50.7,其中二產中工業增加值1647.2億元,占國民經濟的38.8%。
新一屆政府于2012年提出了構建“4+6+1”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思路,還進一步提出了我市63個重點發展產業以及鼓勵投資方向,明確了各重點產業的布局區域,為我市產業發展、結構優化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新的起點。
綜合上述我市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的主要歷程,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促進產業好發展、快發展的經驗。
一是市政府要緊密結合我市本身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產業配套等因素,按照“總量大、速度快、潛力廣、質量優”的原則,確定規模大、成長性好、牽動力強,符合穩增長、調結構、可持續要求的產業,政府制定推進政策,重點支持。
二是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布局和相關產業政策,積極爭取產業項目和資金落戶哈爾濱。
三是要緊密與市場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支持市場前景好、潛力大的產業項目。四是要在體制機制等方面加強優化完善,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