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香坊區汽輪機廠幼兒園
談談有效課堂
李珊/香坊區汽輪機廠幼兒園
什么才稱得上是有效課堂?說起有效性,對于參加素質教育改革的教師來說,是個常談的話題。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既考慮教師教的有效行為,又考慮幼兒學的有效行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幼兒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幼兒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
第一,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幼兒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幼兒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幼兒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幼兒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幼兒繼續學習的愿望。
第二,整合、協調地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幼兒進步和發展的基本內涵。幼兒的進步和發展并不只是傳統教學強調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幼兒在教師引導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全面、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是注重全面教學目標的進步和發展。如果背離或片面地實現教學目標,那么教學就只能是無效或低效的。
第三,幼兒的進步和發展是通過合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學獲得的。教學是否有效,既要考察教學目標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實現程度,也要看這種目標的實現是怎樣取得的。教學合規律,即教學的效果和幼兒的進步、發展,不是通過加班加點、題海戰術、機械訓練或擠占挪用幼兒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其它學科教學時間等損害幼兒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取得的,而是從教學規律出發,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手段和策略實現的。教學有效果,主要是指通過教學給幼兒帶來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不僅要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看教學后幼兒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效益,即有效教學不僅要求教學有效果,而且要求教學效果或結果與教學目標相吻合,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教學有效率,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幼兒以較少的學習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學習收益。這里所說的學習收益包括幼兒學到的終身受用的知識、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學習投入不僅是指時間因素,還要看幼兒在單位時間內的腦力負擔。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優化師生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越有效,幼兒的學習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教學有魅力,是指教學能給幼兒帶來愉悅的心理體驗,能吸引幼兒繼續學習,自覺地去預習、復習或者拓展加深。
1.重視選材,關注興趣。一個活動能否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選材。幼兒園教學首先要考慮幼兒對活動是否感興趣,如果教師選擇的教材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的并且是幼兒感興趣的,那么幼兒學起來就比較輕松,學的過程中能領悟教師的教學意圖,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接著考慮活動所蘊含的價值,即有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另外,操作材料的選擇,還要考慮簡便有效,盡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以一個活動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最后活動的開展要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學習。
2.課前反思,積極備課。要做到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要做好課前反思,即在備課的過程多從幼兒的角度思考:怎樣設計教案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更容易被幼兒接受?活動過程中幼兒可能會出現幾種狀況?教師怎樣應對幼兒的表現?做到心中有幼兒,心中有教案。
3.關注教學中的提問。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積極思考,但作為教師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能激發幼兒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思考?就像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所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
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簡單地認為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越多,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但是仔細地進行琢磨、思考,就會發現有許多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問題,幼兒無須思考就能夠直接回答出來,簡單的集體應答,形成幼兒思維的虛假活動。
因此,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備內容、備問題,更要備幼兒。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
4.教師要掌握好語言技巧。語言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重要手段,是聯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對于幼兒教師來說,語言表達僅僅做到準確、清晰、規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語言的“兒童化”,才可能吸引幼兒。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用兒童化語言上課,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易于幼兒接受。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
作為幼兒教師,首先應具備的便是用甜美的語調給幼兒上課。幼兒有一種本能心態,即期望得到教師的“愛撫”。如果教師用寡淡冷漠的語言給幼兒上課,幼兒會很敏感地覺察到,他們同樣會以冷淡的態度回應教師,教學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慈母般溫柔的表情、聲調,就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內心體驗,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教師要煥發童心,進入角色,用親切、自然的表情和語言讓幼兒感受天真爛漫之情;語調上要注意舒緩有致,語氣上要注意柔和;巧妙地處理好輕重、停頓、兒化、變調,做到抑揚頓挫,以求達到娓娓動聽的效果;選用擬人、比喻、夸張等手法,施展繪聲繪色的描述技巧,來刺激幼兒,激發起他們對新事物的再造想象力。
5.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語言活動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有故事、詩歌、講述、談話、語言游戲等。其中故事主要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科幻故事、笑話等;詩歌主要包括兒歌、古詩、謎語、繞口令等;散文教學主要包括以景抒情的散文、以事抒情的散文、以人抒情的散文等;談話教學主要包括主題談話、討論、辯論、漫談等;語言游戲主要包括語音游戲、詞匯游戲、表達游戲、識字游戲等。在諸多的教學內容中,教師要因時、因地、因環境而宜,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在一個要優化教學課堂,在課堂上要關注幼兒,要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一個幼兒回答完,還要鼓勵別的幼兒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在課堂上要和幼兒進行目光交流,面部表情豐富,高興生氣分明,要有變臉水平。還要有體態語言,比如和幼兒握手,走到幼兒身邊彎腰和他們說話,或者蹲下去和幼兒說話,表現自己的親善度。還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要幽默風趣,注意自己的語調、語速和清晰度等等。要多提問,多反問,提問還要有技巧。課堂上要注意讓幼兒參與進來,和老師進行互動。
俗話說“國無君,民亦亂”,在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教師來帶領這群無憂無慮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過是“一盤散沙”,不能成就大業。走到幼兒中,和幼兒融為一體,搞好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關系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師生關系良好,使幼兒愛學、好學,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積累經驗,向有經驗的老師虛心請教,快快讓自己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