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洲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展望
美國和歐洲都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最高,應該說已接近目前科技水平下的商品經濟規模極限,所以較長的時間內都是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了,這也符合其發展階段。為緩解購買力不足的商品經濟內部矛盾,保持經濟增長,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都主要依靠了政府透支未來償還能力,文化的差異導致在窮人透支未來償還能力填補購買力缺口上,美國比歐洲走得更遠。同時,由于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債的擴張在很長的時期內都得以持續,所以美國首先爆發的是次貸危機,其實質是窮人還不上欠富人的債了,不過呢這些債務經過金融打包面向公眾投資者發行了,窮人還不起債的結果就是一些投資次貸的金融機構破產,嚴重影響到金融秩序,銀行的投資損失使得它不敢放貸了,商品生產投資的資金難以獲取,經濟陷入衰退。美國政府怎么處理呢?當然不愿意衰退和失業增加,維持低利率,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增加貨幣投放,以增加投資;同時,繼續擴大政府預算赤字和國債發行,政府直接投資來彌補商品購買力不足。
如果說美國國債要是能夠永遠擴張下去的話,似乎能穩住經濟形勢,化解次貸危機的影響。
歐洲國家首先面對的是政府的債務危機,政府財政赤字政策填補購買力缺口,福利制度為居民消費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政府的償還能力卻已跟不上赤字的腳步。歐元區的現行貨幣發行機制,歐元區內的發展不平衡狀況,使得發生債務違約風險的國家無法通過歐洲央行直接購買國債來投放貨幣,以使政府免于破產風險,于是爆發了歐債危機,實際上是部分歐洲國家政府無法償還債務的危機。政府借不到錢了,舊賬要還,怎么辦?歐元區救助協議,無非就是兩點,第一,要求負債的政府緊縮開支,承諾不再赤字了;第二,現有負債折減;第三,籌錢借給負債的政府。這樣會有什么結果呢?個人以為,現有負債的直接折減完全是違背市場經濟公平原則的,私人投資者損失是不合法的,可能與美國次貸危機一樣引發金融機構破產金融秩序混亂等不良后果,從而影響到商品生產投資的增長;剩余的兩個措施只能是幫助暫時度過危機,政府緊縮開支,購買力缺口沒法填補了,經濟衰退的風險就大了。至于籌錢,無非就是再發債,歐洲內部不好借錢,那就求助外部力量,于是找到中國援助,就是請中國購買歐債,實質上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是很多買成了美國國債了么?那能不能買更多些歐債啊?
于是乎,美債、歐債都希望中國和其它外匯儲備較多的國家購買,而且是持續擴大規模地購買,因為要繼續填補它們國內的購買力缺口啊,都得繼續擴大債務規模,才能避免衰退。美債和歐債實際上形成了競爭關系,但是,其它國家的外匯儲備能不能支撐起美債歐債規模的擴大呢?于是,美債和歐債能不能繼續擴大規模,就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必須看看中國和其它外匯儲備多的國家的情況了。
說到中國,情況就非常特殊了,作為一個后發者,利用改革開放與國際科技水平的接軌,商品經濟增長的空間被打開,資源和人口的發揮,創造了三十多年來的快速增長,當然,商品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商品經濟內部矛盾也在積累。應該說在2000年前,基本上就接近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資源和科技條件下,內部分配體系下,商品經濟規模增長的極限了,瀕于危機邊緣。因為中國增長過于快速,內部分配關系失衡嚴重,所以內部矛盾積累也很快,周期來得早一些。
為什么后邊又有這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呢?一方面是科技水平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帶來的增長空間,但更主要的是中國找到了一個填補購買力缺口的捷徑,就是利用低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優勢,加上人為使人民幣匯率貶值,以擴大國際貿易出口,購買力缺口由美國等貿易逆差國來提供了。就這樣,繼續快速發展,中國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到2011年已經全球第一。這樣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中國國內的資本品急劇膨脹,遠遠超出了自身商品經濟規模極限,積累了巨大的生產能力,但生產的商品無法在國內被消費掉,嚴重依賴對外出口。我們慶幸國內經濟持續繁榮如此長時間的同時,超越發展階段的商品經濟規模卻像是頭頂上懸著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長期
國際收支不平衡和結匯制度,使得國內貨幣脫離商品經濟規模嚴重超發,國內通貨膨脹嚴重,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備受詬病。終于,在近幾個月這種情況由于國際收支趨于平衡而有所改觀,外匯占款出現減少的趨勢。但是,這樣原來用于填補購買力缺口的國外購買力也就消失了,商品經濟內部矛盾激化、出現經濟衰退的風險也加大了。
怎么辦呢?中國的出口產業和就業、社會穩定綁在一起,直接解決就業8000萬人左右,不容許出現快速的衰退,必須穩住,而國際購買力由于歐美經濟衰退而減弱,這個邏輯就成了要保就業,就要保出口,要保出口,就要幫助歐美的經濟復蘇,于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式下,“幫助歐洲就是幫助我們自己”,“中美經濟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等觀點應運而生。那就拿外匯儲備去買歐美的國債吧,也只有這么做了,但是中國雖然有世界最多的外匯儲備,畢竟也是有限的,購買歐債美債終有用完的一天,近期外匯儲備已停止增長甚至出現減少,這么救助歐美經濟也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中國即將面對自身商品經濟內部矛盾激化的挑戰,為此,政府將不得不大量地舉債和投放貨幣(前十年因為由國外購買力填補缺口,國債總體規模仍較小)。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時,政府擔心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就搞了4萬億投資,這回輪到自己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相信會有更大的手筆。中國政府目前的債務(國債7萬億,地方債10萬億)相對歐美來說還不算多,但是可以預期,很快中國政府也將大量舉債,依靠政府投資來填補購買力缺口,緩解矛盾。屆時,美國、歐洲、中國都將出現過度發債,新一輪主權債務危機正在醞釀。
現時比較流行的一個觀點,說要拉動內需,我覺得現時內需就只有那么大,怎么拉動購買力缺口都擺在那里,除非像美國一樣在保證居民基本生活前提下(需要政府舉債投入民生領域,實施福利制度),鼓勵人們透支消費,以政府的較小舉債投入,撬動購買力更大的增長,這也許能在一段時期緩解矛盾。不過,就像今天的美國和歐洲,遲早還是要遇到類似次貸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危機,而且,中國由于分配結構嚴重失衡,由權力尋租者和生產組織者占有的利潤比重相對較大,工資比重相對較小,人們透支消費的規模也會受到限制不如美國,次貸危機的來臨一定也會比美國更快。所以,走這步棋也需要適度。
另一個方面,中國有一個全然不同于歐美國家的特點,就是國有企業在經濟中依然起到主導作用。中國干預經濟的能力遠勝于歐美國家,企業投資可以根據政府的要求而增加(減少投資意味著失業增加,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同時,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延緩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激化,也是中國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所以短期內,中國的經濟干預手段還是較多的,說中國經濟馬上將陷入崩潰依然是不切實際的。即使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政府債務危機,其實政府還有很多國有企業資產可以變賣,可以通過私有化來償債,變賣資產的私有化也可以吸收熱錢,減輕熱錢沖擊的影響,但要以國有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為代價。
短期最大的風險,是出口企業利潤快速下降,出口產業規模急速縮減,引發大量失業;資本快速外流,流通貨幣迅速緊縮,投資急劇下降,經濟陷入衰退。所以,一方面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一定要穩,不能劇烈沖擊出口企業;另一方面,資本流動的監控和管制要加強,并及時調整貨幣供應政策,保證社會投資和購買力。但是,我們也看到,要保持出口就要救助歐美,需要把外匯現鈔購買歐美國債,但是外匯現鈔減少,又會使央行干預人民幣匯率的能力減弱,這是一個將逐漸激化的矛盾。
長遠看,國際收支平衡是世界經濟由不平衡向平衡發展的趨勢,中國目前超越階段的商品經濟規模,唯有以時間換空間,借助于內部分配結構調整、國債投入保障民生以拉動內部消費填補購買力缺口、變賣國有資產償債等手段,實現經濟平穩發展,隨著時間推移,科技進步使得相應的商品經濟規模極限增大,以使得中國經濟規模與發展階段逐步接軌和相適應。改善分配結構,賣國資投入民生福利,這是中國能采取的應對危機措施,也是符合社會主義公有制內涵的。
中國有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歐美經濟轉型也將同樣痛苦,長期衰退或緩慢增長對于歐美來說幾乎不可避免,美債、歐債短期內可以繼續擴張,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政府債務危機將再次累積,到了美國不能再利用美元世界貨幣地位繼續舉債的時候,美國債務危機將比今天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更為深遠。歐美經濟衰退也將通過對國際貿易影響到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恐怕也會受到牽連,世界人民的日子可能都會更加難過。
一句話展望經濟形勢,就是快速增長的繁榮階段即將過去,政府和社會公眾都要學會適應緩慢增長或衰退,努力保持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