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貴州省遵義市委黨校
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余慶經驗”
林紅/貴州省遵義市委黨校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貴州省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后發趕超的重要時期。后發趕超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2009年8月貴州省委向全省發出了“遠學楓橋、近學余慶”的號召。筆者通過對“余慶經驗”經典案例的總結分析,為努力營造貴州省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實現跨越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有力借鑒。
余慶經驗;做法;成效;思考
多年來,余慶縣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強化“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的戰略思想,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形成了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為核心內涵的“余慶經驗”。2009 年8月貴州省委向全省發出了“遠學楓橋、近學余慶”的號召。余慶經驗的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資源,搭建社會管理平臺
抓好基層、夯實基礎,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法寶。余慶縣以“服務型黨組織”和“鄉鎮綜治工作中心”兩個工作平臺,強化干部隊伍和保障機制建設,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1.強化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狠抓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建立了10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69個村居黨員綜合服務站和276個黨員便民服務點,形成了縣、鄉(鎮)、村(居、社區)、組四級聯動的便民服務網絡。同時,積極開展以“熱心接待、細心調查、耐心疏導、貼心服務、愛心幫扶”為內容的“五心便民”活動,把大量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2.強化鄉鎮綜治中心建設整合矛盾化解資源。以“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突出問題聯治、重點工作聯動、平安建設聯創、社會管理聯抓”的“六聯機制”為核心,整合資源,建立健全鄉鎮綜治工作中心,村級綜治工作站,同時,還規范了395個組級綜治工作點、說事室,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工作新格局。
3.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凝聚矛盾化解力量。緊扣社會管理和社會秩序兩大主題,關注、關心、厚待基層干部,高配鄉鎮政法書記由鄉鎮黨委副書記兼任,解決基層綜治干部津貼,先后選拔了47名優秀村支書和267名農村優秀能人黨員分別進入鄉鎮、村領導班子,選派了96名機關年輕干部和477名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村組一線。并通過“以獎代補”、績效考核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了干部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積極性。
(二)著力改善民生,不斷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
余慶縣委政府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第一源頭,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真正擁護,夯實了社會和諧穩定的群眾基礎。
1.依托“四在農家”和“五心”教育兩個載體,夯實和諧之源。廣泛開展以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主要內容的“四在農家”活動和“把忠心獻給祖國,以愛國愛家情感凝聚人;把孝心獻給父母,以敬老尊親美德熏陶人;把愛心獻給社會,以助人為樂風尚激勵人;把誠心獻給他人,以誠信道德意識塑造人;把信心留給自己,以能行能干信念引導人”為主要內容的“五心”教育活動為載體積極抓好基層平安創建工作。截止2011年底,全縣共創“平安家庭”59583戶,平安村寨802個,農村基層平安建設覆蓋面達97.8%。所有創建點無一起矛盾糾紛因調處不力而激化,民間糾紛逐年減少,農村治安形勢明顯好轉。
2.優先發展教育筑牢民生之基。教育既是一項打基礎、利長遠的德政工程,更是一項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民生事業。“十一五”期間,余慶適齡兒童入學率高達99.96%,初級中等教育入學率達到了97.06%。2011年,在全市率先實現了“初中畢業生總體升入高中階段學習”,縣職業中學率先在全省實行了免費就讀。
3.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鑄造民生之依。社會保障是群眾生產生活的“保護傘”,社會發展的“穩壓器”。為使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絕育戶老有所靠,老有所養,余慶在縣財力并不充裕的情況下,采取“政府為主、系統為輔、單位貢獻、社會捐助、統一收繳”的方式,對農村年滿60周歲的“兩戶”夫婦,每人每月發放養老基本生活費40元,死亡后發放安葬補助費。這一制度的創新,催生了國家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的出臺。同時積極探索社區居家養老、農村互助養老、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等社會救助模式。
4.積極拓寬就業渠道,保障民生之本。余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每年引導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6萬余人,安置城鎮各類失業人員達1千余人,使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形成“人人在干事,個個在掙錢”的創業氛圍。每年有近6萬農村青年外出務工,掙回了7億多元資金,既支持了余慶的新農村建設,又大大減少了農村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切實開展以關懷孤寂老人、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外出務工人員為主要內容的“三關”活動,為急需關懷群體撐起了一片藍天,實現了充分就業,維護了社會穩定。
5.提高城鄉醫療水平,改善民生之需。農民看病難,看病貴,是導致農民生活困難,引發各種矛盾糾紛的重要原因。因此,余慶通過多方集資,完成了全縣100%的鄉鎮衛生院建設,鄉鎮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疾病預防、醫療救治、執法監督三大網絡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參合率達到95%以上,全面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證了城鄉群眾“病有所醫”,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的目標。
(三)完善“六個機制”,著力矛盾化解,不斷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工作基礎。
1.源頭預防,完善風險評估機制。余慶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作為黨委、政府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貫穿于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事務管理的全過程,力促作決策、定政策、上項目的“零矛盾”、“零風險”。2005年建立了《余慶縣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和《余慶縣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和聽證制度》,主動把調解的各項工作放到黨委、政府的全局工作中去思量,切實做到思想上想著大局、調解上圍繞大局、效果上突出大局,進一步增強了為黨委、政府分憂,為人民群眾解難的自覺性。
2.廣開言路,完善訴求表達機制。余慶開辟“民聲通道”,嚴格落實領導接訪下訪、村級“說事”、網上信訪、聯合接訪、法律援助、現場調解、代理信訪、心理疏導等新型群眾訴求表達機制,積極開展了“領導干部接待日活動”,獲取群眾所喜所憂、所思所想的第一手資料。《烏江論壇》的網頁上,每天都會有幾十上百條代表群眾呼聲的留言在被刷新。縣委書記開通個人博客,公開個人電話,解答網友提出的問題,直接與群眾溝通交流,進一步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得到了群眾的擁護。
3.未動預知,完善排查整治機制。余慶建立了矛盾糾紛排查工作月例會和“月查月報、專查專報、隨查隨報、急查急報”的四查四報制度,以屬地社會單元為著力點,全面開展排查,梳理出矛盾糾紛的重點地區、領域、行業和群體,加以重點防控;以已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矛盾糾紛問題為敏感點,詳查基本情況、誘發原因、性質類型、表表現形態、危害程度、化解難度和潛在趨勢,作出分析萬事遂心愿;以血緣、地緣、業緣、親緣為延伸點,詳查流動人口、五花外出打工和社會閑散人群等不確定對象的情況,防止“盲區和死角”。針對排查出來的問題,根據相關部門的職責任務,按照“一個亂點、一套方案、一名領導、一支整治隊伍”的要求,落實牽頭單位和責任人,有步驟地
組織開展針對性強的專項行動,確保不留死角。
4.集團承包,完善責任落實機制。余慶把維護穩定作為發展經濟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將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分成5個領導小組,與縣直機關單位組成掛幫集團,分別承包全縣10個鄉鎮5個片區的維穩工作。這種讓集團掛幫“承包地”,年底一起看評比的方式,讓集團領導成員主動走進自家責任地,及時發現問題,化解矛盾。同時,充分發動老專家、老教師、老干部、老軍人、老模范等“五老”人員,進村入戶,查民情,聽民意,釋民惑,解民憂。
5.拓展領域,完善“大調解”機制。余慶實施調解“網底工程”,健全了鄉鎮、村(居、社區、企業)、組三級調解組織,縣成立人民調解中心和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勞動關系、婚姻關系等專業調解組織,在鄉鎮派出所建立警民聯調室,積極發揮各種調解組織“為政府分憂、為信訪分流、為公安減壓、為法院減負、為群眾解難”作用,形成了訴調對接、檢調對接、公調對接、訪調對接、政調對接的“大調解”格局。2008年,余慶率先開展了人民調解示范村建設工作,創建面達100%,村級的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0%以上。
6.領導包案,完善聯動處置機制。余慶把化解矛盾糾紛、處置突發事件情況作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執政意識和執政能力的重要依據,作為干部培訓、考核、述職、任用的重要內容。對收集和排查出的重大疑難問題,按照“分級負責、歸口辦理”的原則,由領導包案,限期辦理,聯動處置。對解決不力、敷衍塞責導致矛盾激化的,包案領導與部門承擔同等責任。在處理過程中,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各級各部門能夠迅速啟動預案,包案領導和相關人員迅速到位。領導干部做到了“三敢三不怕”即:敢于正視矛盾,不怕“亮丑揭短”,第一時間請示報告;敢于面對群眾,不怕圍攻辱罵,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敢于承擔責任,不怕“丟官摘帽”,第一時間妥善處置。同時,余慶還把化解矛盾糾紛、處置突發事件情況作為干部培訓、考核、述職、任用的重要內容,對化解得力、效果較好的給予獎勵。
多年來,余慶縣在社會管理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在服務民生,促進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維護了農村社會和基層政治的穩定,維護了社會治安秩序的良好運行。“余慶經驗”從其誕生時起,就始終強調干部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強調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做工作,努力實現從“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從“消極設防”到“主動到訪”,從“專職維穩”到“全員維穩”的轉變。始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全縣矛盾糾紛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每年調處的矛盾有85%以上都在村、組一級就得到了有效化解。
此外,把“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理念融入流動人口、弱勢群體、重點人群等特殊群體管理服務中,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管理服務品牌效應逐漸彰顯;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緊緊圍繞“四得”(安得下、幫得上、扶得起、穩得住)目標,以兩釋人員回歸管理為重點,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強化安置幫教基地建設,從政府統籌“建”基地、部門聯動“扶”基地、建章立制“管”基地入手,認真做好“建”、“扶”、“管”三個字文章,不斷安置“兩釋”人員回歸社會再就業。先后安置幫教刑釋、勞釋人員200余名,“兩釋”安置人員無一人重返監獄,實現了“兩釋”人員重新犯罪率為零的社會效果。
2.帶動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打造相對均衡的利益格局。余慶把統籌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當前與長遠的協調發展作為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來抓。自2001年“四在農家”活動創建以來,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根本任務。“富在農家增收入”就是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積極引導農民勤勞致富、科技致富,增加收入,提高富裕水平。長期以來余慶縣圍繞“遠抓生態,近抓水利、常抓糧煙畜、續抓果茶藥”的工作思路。著力抓好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向產量、質量、安全、生態和效益并重的轉變;著力抓好傳統技術向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轉變,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農業的創收能力。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001年,余慶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69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616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228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34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42元。到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58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4.5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1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47元。經濟快速發展,帶動社會不斷進步,城鄉差距縮小,利益格局相對均衡。
3.傳播文明風尚,基層公民道德建設成果顯著。2006年,余慶縣創造性地開展了“五心教育”活動。始終堅持把“五心”教育融入創新社會管理全過程,采取黨政引導、模范帶動、資源整合、統籌推進的方式,著力打造愛國主義示范基地、尊老愛老示范基地、愛心互助示范基地、誠實守信示范基地、自強自信示范基地,廣泛開展“五心教育模范評選表彰”、“講文明樹新風”、“學習雷鋒好榜樣”等主題活動,始終用道德的力量,洗滌群眾心靈,理順社會情緒,傳播文明風尚,在全社會形成了“愛國、敬業、友愛”的價值取向。2012年2月28日,余慶作為全省基層公民道德建設唯一代表,在第九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作了典型發言。
4.轉變了干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夯實了基層基礎。2008年,余慶縣創新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活動。堅持把“服務型黨組織”創建貫穿社會管理創新始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各項社會管理工作和社會服務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大力實施“黨群家園”建設,建立了10個鄉鎮黨務政務服務中心,69個黨員群眾綜合服務站,276個便民服務點,400余個生產生活自治組織,深入開展“四幫四促”、機關干部換位體驗活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夯實了基層基礎。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最佳案例獎”。2011年,余慶縣敖溪鎮黨委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成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余慶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全縣上下政通人和,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人均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吃糧等均位居全省前列,總體實現了小康目標。相繼獲得了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村民自治等20多項全國性表彰。
1.“余慶經驗”的精髓是:持之以恒去做,全心全意去做。一經科學決策定下的事,一屆沿著一屆干。如余慶縣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始于2001年,歷屆黨委政府都緊緊抓住這個載體,圍繞這個目標奮斗,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改善了農民的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包括政法工作也是一屆盯著前一屆的往前干,鎮鄉基層基礎工作比較扎實。
2.社會管理的根基在基層,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余慶縣牢固樹立強基思想,著力強化政法主力軍作用,各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不斷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服務能力,有效地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根基。
3.社會管理是社會多元主體相互協調、適應、服務的過程,是一個分享權力、參與和表達的過程。社會管理創新,就是改變當前管理對象被動被管的局面,變被動受管為主動自我管理和相互協管。社會管理的合法性就在于社會多元主體分享參與管理機會和權力。“余慶經驗”詮釋了分享是經濟發展、社會建設與政治民主的鏈接樞紐。
4.只有敢于打破過去固有的思維觀念和做法,在開拓創新上著力,在提速轉型上入手,以創新求突破,以實干促跨越,才能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
[1]調研資料“夯實基層基礎加強社會管理共創”中國和諧社會示范縣“來源:余慶縣政法委綜治辦.
[2]”貴州省余慶縣基層矛盾化解典型經驗“來源:遵義市政法委->維護穩定矛盾化解2011年12月28日.
[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18個經典案例》向春玲等編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林紅,女,1968年7月生,經濟學學士,遵義市委黨校經管教研部副教授,貴州省社科院2011年遵義研究基地課題”余慶縣社會管理創新研究“課題組成員,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