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 周世儉
2013年,中美貿易額達到了5624億美元,占美國貿易總額14%,如加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與美國的貿易額,則高達6111億美元,占美國貿易總額15.9%,占美國與東亞貿易額的51.4%。根據美國海關統計,去年中國對美國出口4404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的1/5。因此,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問題上,我們還是要冷靜觀察,權衡利弊,深入研究,不能妄自菲薄,要看到中國大市場的分量。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尋求市場,只有更大規模的市場才能拉動經濟發展。而當今世界最大的市場就是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中國擁有近14億人的大市場,而且增長非常迅速,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的進口額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進口市場。因此,舉行中美投資和貿易談判對雙方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
中國實現現代化需要大量進口,從技術到資源,包括飛機、電器設備、通訊設備等。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需要全世界的資金來支撐其經濟復蘇和繁榮。美國已經從1985年世界最大債權國變為最大債務國,到去年10月17日,美國國債已經達到17.2萬億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5%,遠遠超過60%的警戒線,而且還在繼續增加。
一個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活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呈現下降趨勢,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執行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美國吸引外資共計3063億美元,到2012年降到了1605億美元,2013年略有回升,為1875億美元。2000年,美國占據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37%,到2012年縮水為17%,美國在吸引全球資本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
中國現在外匯儲備充裕,企業有著很高的積極性去美國投資,而美國擁有健全和透明的法制環境、先進的技術、訓練有素的工人、充足的能源供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一流的研發能力,最重要的是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日益增長的大市場對美國資金也產生著強勁的吸引力。雖然中美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念不同、風土人情不同,但雙方互有投資需求,這就是為什么雙方能在投資保護協定談判過程中進展順利。
21世紀以來,中美經貿關系呈現三大轉變:
第一大轉變: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速度。2000年中國只是美國第十一大出口市場,2007年就超過了日本,成為第三大出口市場。2013年,美國對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地區的出口達到了1648.2億美元,占美國同期出口總額的10.44%,而對日本的出口僅有651.4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總額的4.12%。作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伙伴和盟國,就拉動美國經濟增長而言,日本所做的貢獻不到中國的一半。根據美國海關統計,從2006年開始,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速度,2014年1~8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增速為4.7%,對中國出口增速為6.1%。
第二大轉變:中國對美國投資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美國對中國投資的增長速度。截至今年6月底,美國對中國的實際投資為748.4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的實際投資超過了350億美元,但不包括經第三地赴美投資和香港、澳門地區在美國的投資,也不包括中國企業在薩摩亞、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注冊上市后到美國的投資。例如,去年雙匯國際成功以7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由于雙匯國際在香港注冊上市,這71億美元并沒有統計在中國大陸對美國的投資之中。估計到2020年中國對美國的實際投資額將超過美國對中國的實際投資額。
第三大轉變:人民幣化被動為主動,加快了國際化步伐。從2003年起,美國一些學者、議員和政府高官從多方面對中國施壓,強逼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八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30%,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卻從2005年的2016億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3184億美元。強壓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美國大量貿易逆差不能責怪人民幣。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25年,美元將喪失主導貨幣地位,取而代之的將是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三足鼎立的局面。估計到2020年,人民幣可以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籃子。
在去年9月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莊嚴承諾:中國將努力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現在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已經從0.3%、0.5%、1.0%上升到了2%,已經離市場化不遠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也為人民幣可兌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試驗場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有助于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資本項目實現完全可兌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周志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