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理所應當
——記科技特派員李明
2013年,李明被派駐到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擔任科技特派員。“我是一名科技特派員,我出生在農村,學的是農業,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掛著個虛名,卻不干實事,對不起農民,更對不起自己。”這是他的心聲。
2013年,李明積極參加科技使者服務團下鄉服務,共參加服務9次,發放養殖技術資料1000多份,還走訪養殖戶,為養殖戶提供面對面服務。在多年不遇的高溫干旱期間,他及時掌握旱情,提出抗旱保收措施,幫助養殖戶順利度過難關。
養殖戶杜文忠在看到自家養鱉場外塘水色變得渾濁,塘面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膜,數只龜鱉死亡的情況后十分懊惱,情急之下向科技特派員李明求助。李明是市水利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水產養殖專家,他頂著烈日蹲在水塘邊仔細研究后給杜文忠提出建議,“從現在開始,減少飼料用量,多喂點維生素,增強龜鱉的體質。同時,可以往池塘里投放微生物制劑改善水環境。”聽了李明的話,杜文忠才放下心來。
此外,李明還組織全區科技特派員交流活動,促進科技特派員相互協作。根據金東區漁業養殖特點和產業發展需要,他主持開展了“微生態優化調控中華鱉溫室養殖環境技術研究”,利用水體微生態學原理,選育出對中華鱉養殖水體有高效凈化作用的有益菌,應用于飼料添加和養殖水體優化調節,形成一套微生態優化調控中華鱉溫室養殖環境技術,從而有效控制中華鱉病害的發生和傳播,降低養殖廢水的排放,減少各種藥物的使用及耐藥菌的產生,改善中華鱉品質,提高養殖效益。該研究對降低中華鱉病害發生、減少養殖污染和提高養殖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金東區成立了以浙師大鄭榮泉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團隊科技特派員,李明是成員。團隊科技特派員計劃以團隊技術力量集中破解金東區水產良種缺乏、提高中華鱉等優勢和特色水產養殖品種病害綜合防治技術、加強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生理、免疫、飼料污染、新型飼料添加劑等研究,完善養殖設施條件和設施養殖技術等。李明積極參加科技培訓和技術咨詢,在科技幫扶中,他披星戴月樂此不疲,參與幫助建立校企研發中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建議。
在金東區開展了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金藍領職業技能培訓、無公害雙認證等工作。完成省級現代漁業園區驗收掛牌1家,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1家,金藍領職業技能培訓88人次,無公害雙認證6個。
養殖戶杜文忠說,以前中華鱉溫室養殖一直使用鍋爐結合煤餅爐進行加熱保溫,而這一方式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對生態環境污染也大。后來,李明和養殖戶一起研究改進,把原來煤餅爐保溫設備改型升級為科技含量更高的秸稈爐保溫系統,并運用太陽能加熱,不僅節能環保、衛生、安全,還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李明在為當地養殖戶排憂解難的過程中,不斷萌發帶動一方產業的想法,并在婺城區的幫助下,籌建了西吳中華鱉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方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標準生產、統一物資采購、統一信貸擔保、統一品牌銷售,從而提高產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