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理/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省前進農場
農民分化對和諧社會建設存在的影響及解決對策
范崇理/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省前進農場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較大的比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當前農村也取得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在當前農村社會的發展中存在較階層上的分化,這就為當前農村社會增加了不穩定的因素,制約了我國新農村和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文章對當前農民分化對和諧社會建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消除農民分化對和諧社會建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對策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農民分化;和諧社會;農民;利益
(一)削弱了農業的基礎地位
目前農村大量富余的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向非農業領域進行流動和轉移,而轉移的多是年輕的農民,這些人不僅身體健康,而且有文化,具有較強的勞動能力。而留在農村的大多數都是年齡大、老弱病殘人員,這些人勞動能力較差,而且知識層次較低,這就直接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都無法進行應用,使農業效益明顯較低,削弱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農村基層組織弱化,對農民管理難度大
大量的青壯年農民涌向城市,形成了壯觀的“民工潮”,青壯年作為農村中的精英,這些人向城市的流動,就導致村委會缺乏高水平、有領導能力的人來進行領導,導致目前大部分農村干部都是趨向于老齡化,而且素質不高。再加之目前農村干部普遍待遇較低,基層工作很難開展,所以導致農村干部存在著頻繁調換的情況,農村在發展中缺乏有凝聚務和領導力的基層組織,甚至在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基本上處于無法運作的狀態。
農村人口的分化,無論其流動和轉移的區域、行業有多少的不同,只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會使農村基層組織的功能被削弱,不利于農村鄉鎮各種計劃的實施、農村的各種建設工作都不同程度的被弱化,農村黨組織活動及科技和技能的推廣和培訓工作也無法實施。由于農村人口的移動,給計劃生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日益減弱,發揮不了對農民管理的作用。
(三)導致農民利益分化嚴重,加劇了不穩定因素
在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出現了階層分化并逐步加深。階層分化的實質是利益分化,農村社會分化產生了許多利益群體和階層,各類利益主體的自主權在不斷擴大,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的利益意識會不斷被喚醒和強化。各階層的經濟和政治上的要求各不相同,對具體政策決策的觀點不同,對利益的追求成為廣大農民社會行為的一股強大動力,這必然會在不同利益主體間產生廣泛的矛盾和沖突,如雇工與私人企業主之間、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農村基層管理者與廣大農民之間等。農村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增多了,比如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農村子女教育問題等,如不妥善加以解決,勢必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極為不利。
(四)農民內部貧富差距加大,不利于和諧村莊的構建
目前在農村中存在著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低收入者往往是固守土地的農民,這部分人員不僅缺乏技術和知識,而且身體條件也較差,所以只能進行純農業勞作,盡管十分辛苦,所卻僅夠維護生活。而另一部分高收入者則主要是私營業主和握有實權的鄉鎮企業管理階層。而且這種分化還在不斷的加劇,窮者更窮,富人更富,這無疑會加重農村社會的矛盾,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在農民內部這種嚴重的貧富差距,特別是有部分人富人是通過不正當手段來取得財富的,這就會導致農民逐漸的對政府喪失信任,使農民內部利益和關系復雜化,內部矛盾和沖突加劇,不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
(一)提高農業生產率,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首先,大力發展開發性農業和現代集約農業。通過農業部門的結構調整,提高農業多樣化指數和土地復種指數;開墾宜農荒地及其他資源;加快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質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
其次,積極鼓勵農民成立經濟合作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民作為個體生產者很難及時的了解市場的行情和未來走勢,所以要鼓勵農民加入經濟合作組織,統一的進行生產和銷售,統一購買農用生產資料,農民在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生產銷售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抵御市場經濟帶來的風險。
另外,農業產業化使農業不斷向非農產品延伸擴展,既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能較好地解決農村長期存在的分散經營的問題。最后,要加大對農業的科技和資金投入??萍际堑谝簧a力,現代農業的高科技含量很高,只有依靠科技的投入,才能較快地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為農民進行政治參與奠定基礎。
(二)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抓好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只有一支強有力的干部隊伍才能夠帶領群眾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使農村獲得發展。選配好一個帶頭人,就能夠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保一方平安。
二是要提高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的待遇和工作環境,想辦法吸引農村先進分子擔任鄉村主要領導。三是規范鄉村干部的行為,努力改善干群關系,提高干部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增強農民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從而增強整個社會的政治凝聚力,保證社會公共秩序的穩定。
(三)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表達和分配機制
我們要著眼于農村各階層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構建一個多層次、寬渠道的利益表達和分配機制。暢通各階層農民的利益表達途徑,爭取各階層農民都能找到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渠道,支持合法、正當的利益訴求,疏導和化解非制度性表達,從而將各階層的利益沖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更加注重分配公平,加強農村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整合,不斷完善農村收入分配制度,抑制農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保證農村的政治穩定。
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對于農民分化的問題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加強重視,并做好引導和控制工作,同時也要認識到農民分化這種不協調的現象的發生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而且還會在未來一定時間內持續,所以需要加強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村各項保障機制的實施,加快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農民分化的問題。
[1]劉洪仁.農民分化問題研究綜述[J].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2]劉德忠.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發展的積極意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9).
[3]曾紛鈺.中國特色城鎮化與農民工特殊群體[J].經濟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