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哈爾濱市委黨校
淺析如何提升哈爾濱綠色農業促進哈爾濱經濟
王娜/哈爾濱市委黨校
近年來,隨著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哈爾濱市農業保障能力得到加強,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強則農民富。發展現代農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農村經濟實現歷史性突破。同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哈爾濱市是農業大市,具有率先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良好稟賦資源優勢,為加快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的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的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的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的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的農業、依靠新型農民發展的農業,突破傳統農業遠離城市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資源優勢互補的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弱質產業、效率低下、農民貧困的局限性,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協調可持續發展,2012年12 月21日-22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環節仍然是農業現代化滯后,經濟社會體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鄉二元體制障礙明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最嚴重的制約仍然是城鄉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會議強調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加大農村統籌發展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上。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我國農業的內在基礎逐漸強化。目前,農業科技進步率已達到48%,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物質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但是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現狀還有較大差距。
全市各類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特別是信息、金融、經營決策和法律服務等方面更為缺乏。如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布局規劃、項目可研、決策咨詢及相關的農業擔保、保險等系列服務,以及提供法律咨詢、契約公證、合同仲裁等服務還較欠缺。
1.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產業投入仍顯不足,一是涉農資金投入仍顯不足。二是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三是農田耕地質量持續下降。
2.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還存在著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條連接不緊等問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仍待加強。
3.組織化程度偏低,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近年來,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仍存在合作組織程度不高、土地經營規模不大、社會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
近年來,全市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由于歷史欠賬大、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仍較薄弱。
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1.完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建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增加“三農”支出。公共財政要堅持把“三農”作為支出重點,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三農”傾斜,優先保證“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拓寬“三農”投入資金渠道,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完善農業政策補貼方式。要用好用足國家的扶持政策,實現國家和省對全市涉農資金投入的優先保障和最大力度;二是提高農機綜合配套能力,實施機械化覆蓋工程。努力實現機械作業“全覆蓋”;重點提升大馬力、高性能、復合式作業的機械保有量,加快老舊農機的更新換代,促進作業機械和拖拉機配套機具的發展;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加快推進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機械化水平。
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競爭優勢。2012年全市綠色食品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0億元,比上年增長33%。利稅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8.6%。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產品認證數量、生產總值、加工總量等多項指標在全省乃至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均處于領先地位。全市的大米、大豆制品、蔬菜、山野菜、食用菌和啤酒等綠色食品產業,已初步形成大戶牽頭、龍頭帶動、群體發展的產業化新格局。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果蔬、藥材、食用菌和林下經濟等優質特色農業,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打造綠色、有機農業,通過標準化、規范化農業生產流程,產、加、銷一體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知名度;二是加強龍頭企業建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引進和建設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大塊頭”龍頭企業,進而帶動農產品園區建設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
3.培育新型組織模式,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一是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集群發展,密切與農戶、農民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關系,在國家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鼓勵地方政府和民間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育培訓力度。落實和完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二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健全經費保障、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采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范圍;三是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發揮供銷合作社扎根農村、聯系農民、點多面廣的優勢,積極穩妥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按照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要求,創新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努力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根據哈爾濱市總體規劃,2015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50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上,因此,今后5至10年是哈爾濱迅速發展崛起的關鍵時期,把握這一歷史機遇,科學籌劃發展,對哈爾濱經濟社會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農業現代化是哈爾濱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經濟發展看,哈爾濱農業的發展應該是與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相匹配的現代農業,從黑龍江農業整體水平看,哈爾濱農業的發展應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因此,制定一個與哈爾濱發展遠景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規劃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