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敏/東北林業大學
區域環境法制建設簡析
趙麗敏/東北林業大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我國環境污染特征發生了一些轉變,在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城市及區域出現了污染區域化的顯著特點。尤其在城市化程度較高的經濟發達地區、污染物集中排放區域、河流流經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城市的流域。這些問題單獨依靠某一城市去解決實難取得好的成效,一個城市的自身力量難以打破行政地域的限制。區域內各行政機構采取聯防聯控,制訂區域環境法律體系將成為解決區域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區域環境;法律問題;法制建設
2014年4月24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正案,提出了“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該修正案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該修正案不但對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污染防治提出從規劃到實施、監測、防治一系列統一協調機制,還對其它跨行政區域的生態問題進行了規定。可以說,《環境保護法》的此次修正案,是實現區域內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重要法律保障。
1.以經濟活動集中而產生的區域環境法律問題。區域環境法律問題是隨著環境問題的區域化的而產生的。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理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在東部發達地區城市規模較大,人口密度大,科技進步,工業發達。因而在較發達區域出現了生活、工業垃圾多,對大氣及水域污染較重。加之一些老工業城市在前期規劃時沒有考慮到后期的蓬勃發展速度,在城市建設之初沒有考慮過環境影響評價問題,城市生活區與工業區布局不合理,甚至工業區與居民生活區交錯在一起,造成人民生活的空間環境問題突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固體垃圾較少,工業污染相對減少,但其區域的農業生態問題呈現擴散的特點,近年來農用地的生態破壞情況已越來越嚴重。從經濟學講,同一種類型的經濟結構在同一區域發展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各產業鏈互相配合影響。相同類別的污染疊加積累,增大了單位面積的環境壓力,使該區域環境破壞嚴重。
2.自然資源分布區域的環境法律問題。我國的自然環境復雜,地理跨度較大,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互相影響。河流、草原、湖泊、森林、旅游風景區、農牧區這些自然環境已與人類的城市、工廠、城鎮交錯到一起了。不再是單純的自然區域,而成為了自然與社會共存的區域。在這些區域里由于人類的活動,對原本的自然區域環境產生了影響。為了更有效的保護自然環境,我們一直在探索就某一自然資源制定專門的環境保護制度。例如:某流域、某旅游風景區、某濕地的專門性規定。這些都是區域環境法律保護的有益探索。
3.區域內各行政區合作而出現的環境法律問題。所謂區域控制法律制度就是要打破現行行政區劃的限制,這會導致各行政區劃的執法權與決定權出現利益分歧。為保持自然環境的完整性與統一性,有待制定統一的某一區域內各行政區劃間如何分配利益、如何解決矛盾的規定。
1.以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為出發點。區域環境法制建設的目的是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正確引導人類的生產生活行為,降低人類行為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合理的利用環境資源,保障人們在一個適宜的環境生存,實現區域內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們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要從遵守自然規律,尊重人類需求出發,既要保護自然環境治理污染,又要順應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又會不斷出現新的區域環境法律問題。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類有一個適宜生存、保證健康的環境,需要對區域環境法制進行建設及完善。以協調環境與經濟關系為出發點,制定適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區域法律制度。
2.區域環境法律規范支持。區域內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以保護本區域生態環境的完整性為共同目的,制定進行區域內的規范性文件。《環境保護法》修正案中提出關于了首先由國家建立協調機制,在國家建立協調機制以外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防治,可由共同上級政府或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通過針對該環境區域內的單獨規范性立法行為,制定相應的環境管理機制、環境補償機制、環境監督機制、協調及爭端解決機制,采取區域內各行政區域聯防聯控統一布署,系統治理區域內的環境問題。
3.區域環境法制建設的幾個重點方面。大氣污染問題。在我國空氣污染嚴重,霧霾天氣不斷增加。空氣具有流動性的特點,隨著氣流的運動會把其它行政區劃內的污染大氣帶到本行政區劃來,體現了很強的區域性。為了保證人們生存在潔凈的空氣中,我們需要區域內各行政區劃聯動,治理向大氣排放有毒氣體的工業,加快治理大氣,對空氣污染嚴重的企業敢于亮出“紅牌”,保證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不被污染。
水體污染問題。水體污染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污染等多方面的問題。區域水體環境法制建設包括水資源合理開發使用問題、保護水資源不被污染破壞問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生物多樣性問題。人類在城市建設及生產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對自然界的生物產生了影響,改變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其遷徙、消失。人類的某些活動,如開發土地、砍伐森林等行為不可避免的影響了生物生長,造成了某種生物種類瀕危或滅絕的可怕后果,在有些區域甚至出現了生態失衡的現象。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定保護區內環境保護規定,是環境法制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綜上,《環境保護法》修正案,確立了區域環境法制建設的制度,適應了我國環境污染及生態治理區域化復雜化的新形勢。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形成環境治理合力,建設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