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顏紅/哈爾濱市法律援助中心
對開展法律援助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
何顏紅/哈爾濱市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國家為了保證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在司法實踐中切實得以實現,對于那些因經濟困難而無力支付各項訴訟費用和法律服務費用的公民,無償提供各種法律上的幫助,以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種法律制度。在新形勢下,法律援助工作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法律援助工作者也要秉承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的工作理念貫穿到法律援助工作的全過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維護社會安定發揮重要的作用。筆者從事法律援助工作多年,現就如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談幾點意見。
法律援助又稱法律扶助或法律救濟,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在免費或收費很少的情況下對需要專業性法律幫助的窮人所給予的幫助”。法律援助制度是貫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憲法原則,保障公民享受公正法律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權保障機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法律援助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著重大作用。
(一)用于法律援助的專項經費嚴重短缺
據司法部法律援助司統計,我國自2010年起每年辦理的法律援助的案件超過70萬件,但實際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不止于此。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根據預測,我國貧困人口、殘疾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參與訴訟的案件,其中絕大多數需要專業律師提供幫助。但由于目前各地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普遍比較低,每位律師每年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并不多。現行的法律援助標準,大大限制了法律援助的范圍。雖然我國法律援助是政府的義務行為,但是目前全國還有部分縣市法律援助義務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法律援助實施狀況實在讓人堪憂。
(二)工作人員遠遠不足,影響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實施
法律援助制度需要有大量的律師參與,但現在律師人數遠遠不夠。律師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執業,與援助需求呈反向分布,更多的弱勢群體集中在小城鎮和農村,而在小城鎮和農村律師數量奇缺。據統計,縣級法律援助機構平均只有3.98人,有的縣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人還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兼任,實際從事日常法律援助工作的人數平均為2.98人。另外,據統計,全國還有200多個縣沒有律師。即使在律師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專職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員數量也比較稀少,而需要給予法律援助的案件數量每年都大幅度增多,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三)部門協作機制不健全
目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相關部門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協調配合機制,直接影響了法律援助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部門對減、免、緩收費的標準執行不一,受援對象常常面臨交不起訴訟費、調查取證費用、鑒定費、查閱檔案資料費等實際困難,而法律援助機構又無力承擔這些費用,導致雖免除了法律服務費用,但受援人最終因交不起相關費用,或者無法進入司法和仲裁程序,或者得不到相關的證據材料,使法律援助的效果大受影響。
(一)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經費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為此,應當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切實加以保障。具體操作辦法可根據各縣市區人口、企業分布、財政收入狀況、往年援助案件數量等因素核定法律援助經費。財政、審計部門定期檢查法律援助資金落實使用情況,避免援助資金被截留或挪用,保證開展法律援助的需要。
(二)增加法律援助人員編制
為努力做到“應援盡援”,建議在市縣一級設立公職律師事務所。根據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情況核定5-7名編制,納入財政供養,設定職責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為政府提供法律顧問,辦理政府交辦的法律事務,協助政府化解信訪矛盾,開展普法宣傳等。通過增加公職法律援助律師,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援助需求與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之間突出的供需矛盾。
(三)完善法律援助協作機制,保證法律援助規定的落實
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完善法律援助與公檢法等部門的銜接配合機制,徹底解決法律援助工作協作配合問題。建議成立由各級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法律援助工作委員會,建立規范、高效的法律援助實施體系,形成多種力量共同參與、多種手段綜合運用、統籌協調群策群力的援助機制,把執法辦案與幫扶弱勢群體、保障民生結合起來,使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開展好法律援助工作,對于解決社會矛盾,促進司法公正和正義,維護社會的平衡與穩定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法律援助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