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士發/大慶電視臺
淺談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特點
關士發/大慶電視臺
所謂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相對于動態性報道而言,對事件、事態做深層次剖析的新聞類型,是憑借聲畫形象,對重大新聞事件、有影響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做有背景介紹、有分析解釋和歸納預測的報道與點評。眾所周知,電視新聞發展到今天,已經離不開深度報道這一報道形式,它體現了電視新聞由起步走向成熟,由淺層走向深層的變化。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發展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很快,已基本形成自身特點。記者結合多年新聞工作實踐,對我國電視新聞深充報道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直以來,我國電視新聞呈現出新聞事件現場或記錄片+記者與現場互動+新聞人物的報道模式,這種在國外發展很多年的模式,如今也已經被更多的中國觀眾所認可,從中央到地方,我國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鳳凰臺的《魯豫有約》、美國的《60'》、《48小時》等,都有簡短的記錄片穿插在節目中,訪談是節目的主干部分,人物當然是不可缺少的,記者的采訪穿插在這幾部分中,形成了形式多樣的報道模式。這種報道模式也成就了一批名主持名制片,現在各個臺都深知名主持人和名制片人的傳播效應,以中央臺為例像敬一丹、水均易、崔永元,李詠、白巖松等這樣的名主持人早已成為欄目的旗幟和招牌,欄目宣傳他們,他們為欄目帶來關注和收視率。不難看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模式是由主持人演播室主持和記者現場采訪共同完成的。以大慶電視臺的深度報道欄目《絕對現場》為例,是這一模式成功運用者。欄目呈現至少是兩個主持人或多個主持人,根據新聞事實的場景決定,演播室主持人向觀眾介紹新聞事實,事件發生地點由現場記者負責向觀眾介紹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進程,這樣通過對新聞事實的深刻剖析、用溝通交流的方式,讓觀眾形成對事物的共鳴和共識,都將觀點隱藏在采訪調查中,給觀眾極大的思考空間。觀眾往往能被主持人對事件的深入分析而被帶到事件中去,從而去感受記者的觀點。
大慶電視臺以前推出的《小行跑熱線》以及《刨根問底》欄目就是通過幫助市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行的現場報道事實的做法,對有關政府責任部門的形式主義以及不作為等,使觀眾第一時間感受到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的一切觀點和事實。在我們的深度報道中,完全意義上的調查性報道不算太多,多數情況下是把一個新聞事實立體全面地展示出來。如《大城小事》中的《黑車還能猖狂多久》、《吭人的馬葫蘆到底應該該由誰負責》、以及關于食品安全、打四黑除四害等的綜合報道,都是將新聞事實立體全面地展示給觀眾。
近年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思辨性與力度決定它越來越離不開新聞現場,注重新聞現場能使新聞更加鮮活而生動,也是各家電視臺極力表現的手段之一,只有到新聞現場才能找到靈感,才能在第一時間真實客觀地表現出原汁原味的新聞事實,表現在它不僅向社會傳播一個客觀的新聞事實,同時也展現記者對這一事實的剖析和思考,并引導觀眾去思考。深度報道的觀眾不僅想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還想知道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給生活帶來什么,幫觀眾去解疑釋惑,并引發相關部門的思考,深度報道離開思辨性、離開思考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深度報道。同時,從事新聞工作不僅要有理智的頭腦,還需要有對生活對新聞事件感性的認識。這種認識和感覺,如果不深入生活,只是依附看文件,聽匯報,打電話,是不會寫出好稿子的。以大慶電視臺為例,近幾年,大慶電視臺新聞節目出現很多現場直播節目,像大型現場互動直播欄目《市民議事廳》,從2007年開播以來就一直在電視臺大演播廳實現直播,開播之初即獲如潮好評,為市民解釋、解決各類急難事件5000多起。與此同時,將新聞宣傳報道延伸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絕對現場》就是這樣應運而生,兩檔深度新聞報道均呈現出強烈的現場感的特點。
如果說新聞深度報道是更多更好地呈現新聞事實,那么新聞背景則是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觀眾已經越來越關注新聞背景的重要作用,所謂新聞背景,是指新聞事實發生發展的歷史條件和環境條件。歷史條件指事實自身的歷史狀況,環境條件指事實與周圍事物的聯系。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新聞事實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都有它內在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所以說,新聞為了準確清楚地反映客觀事物,大慶電視臺在銳意探索改革的過程中,也曾大量引用這種模式,幾年前開播的《王貴說案》就是邀請政治戰線的資深老領導王貴通過講述發生在本地或外地的重大案情,深刻剖析新聞事件背后的原因,對宣傳和普及法律常識起到重要的作用的。欄目不僅僅在講述案件的發生,更是從案件的源頭講起,把每件案件新聞背后的特定原因都一一挖掘出來,讓觀眾充分理解整個案情的發生發展以及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這樣就能對新聞事實起到說明、補充、襯托作用,這種又被稱為“新聞背后的新聞”其實才是引起觀眾最大興趣和關注的事實。并且有利于了解新聞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新聞的認識和理解,深化新聞的主題,大大豐富了節目內容、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大慶電視臺還有一檔民生新聞《大城小事》欄目里也曾經大量引用新聞背景,同時配以音樂網絡圖片甚至情景再現等各種手段和方法來揭示新聞發生的意義,借背景為新聞注入知識性,趣味性內涵,使其更具有觀賞性,同時又借背景喚起社會的關注,解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令新聞通俗易懂,讓觀眾看起來十分“解渴”。去年又開播了一個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欄目《濤濤不絕》,其樣式是利用主持人張洪濤的脫口秀來點評時代利弊,有圖有片有解說和主持人的即時點評,看起來很過癮。
在現在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觀眾更期待的是以一種輕松隨意的態度去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而這也正是新聞深度報道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