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杰/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銷售分公司
構建和諧社會與經濟發展
姬杰/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銷售分公司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中外歷史上都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進入21世紀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理念與實踐的飛躍。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是體現社會主義木質的、現代的、新型的和諧社會。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構建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經濟發展離不開和諧社會,另一方面它又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物質支持。正確認識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經濟因素,尋求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種因素的良性互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構建
和諧社會作為多方面、多層次與廣范圍的系統工程,無疑需要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和諧與深入發展。要保持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必須以經濟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為基點,妥善協調好經濟社會結構變動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各方面的社會矛盾,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一個長期穩定和諧的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二者是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
(一)經濟發展的資源容量瓶頸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要尋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人們特別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無論何時。人類永遠是地球和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發展無法超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此。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和諧。是構建人類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經歷了從原始的和諧狀態,到農業社會局部的、階段性的不和諧,再到工業社會的嚴重失衡。今天,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經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消費迅猛增長,而自然資源迅速減少甚至枯竭,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廢棄污染物質已經大大地超過了環境容量。人與自然的關系正處在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諧狀態,或是矛盾迅速激化……
(二)經濟發展中的利益沖突
中國社會進入一個矛盾多發期,以致各種沖突不斷,出現日益復雜趨勢。如果矛盾不斷積累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那么就會威脅和諧社會與經濟發展。因此,何種理念及思維方式審視經濟發展中的利益沖突為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社會矛盾及其沖突的核心是利益的矛盾與沖突。馬克思曾指出:迄今為止,人們所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任何一次較為深刻的社會革命或變革無疑是利益的再分配,只有利益才能發展成為原則。經濟利益沖突源于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而產生的利益糾紛和利益的爭奪。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體制深刻改革、利益格局不斷調整、思想觀念加速變化使得利益沖突以史無前例的形勢登場,勞資沖突、干群沖突、城鄉沖突、行業沖突有增無減,社會結構變動是利益沖突的深層原因。
(三)經濟發展中外部環境
從中國社會的情況看,內部不平衡表現在方方面面。其中最關鍵的是,多年來從點到線,推行的讓一些地區先行先試、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模式。這種增長模式在特定時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確實是很明顯的,但也遺留了一系列問題。如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不同社會階層的分配差距等等,盤根錯節都糾集在一起。在國際經濟發展環境來看一是隨著美國經濟有所復蘇、穩定程度加強,美聯儲宣布將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但即便美國完全退出量化寬松,其利率水平依然處于極低水平,超寬松政策還將延續相當長的時間,仍需密切關注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反應。在逐步實施一系列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最危險時期已經過去,但危機并沒有徹底結束。緊縮政策已對歐洲競爭力形成損害,歐元區為應對危機付出巨大代價,經濟已持續數個季度衰退債務危機的影響還將2014年歐元區經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是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全球全年經濟增速預測下調至3.1%,主要原因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面臨困難,一些重要市場在財政和國際收支方面都可能出現雙赤字,值得特別警惕。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更好的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和諧的社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它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推動經濟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
經濟發展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關系,只有社會穩定了,政府和企業才能專心于發展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同時,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更好的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和諧的社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它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推動經濟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社會和諧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
如果社會不和諧,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破壞。我國在和諧社會發展上有過深刻的教訓,文革期間,政治動蕩,社會秩序紊亂,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顯然,和諧社會是一個秩序良好的、穩定的社會。也只有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發展。
(二)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經濟是基礎,構建和諧社會,根本的還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著堅實的經濟社會的基礎。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物質經濟基礎。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21萬億元人民幣,比1952年增長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經過60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告別了短缺經濟,基本解決了世界近1/5人口的溫飽問題和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
要想繼續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著手解決經濟社會不和諧問題,想方設法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平衡利益關系,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普遍地享受發展的成果,愉快地創造和生活,共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可以說和諧社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社會的和諧,也談不上經濟的健康發展。
推動建立在社會經濟關系和諧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和諧,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選擇。針對我國社會經濟關系的現狀,促進我國社會經濟關系和諧,在總體思路上應當堅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出發,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工作實踐路徑選擇方面,則應當緊密結合社會經濟關系形成和變化的脈絡,系統地整合社會經濟關系的各個方面,實現社會經濟關系的相對協調與優化。
首先,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協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最后,積極把握住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世界多極化進程的發展機會,全面參與國際政治經濟合作,特別是加強與周邊國家政治經濟合作,協調與世界各國的國際關系,推動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方面與國際社會建立起密切聯系。我國要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為此,我國要將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把我國的對外政策主張與各國人民的進步意愿結合起來,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解爭端,為我國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助的合作環境、互信協作的安全環境、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從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高度看,我國要與各國相互尊重、擴大共識、和諧相處,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深化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合作,促進世界經濟普遍繁榮與人類社會全面進步。
[1]鄭升旭、王健.和諧社會與經濟發展[J].陜西審計,2005(5).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研究”課題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研究(上、下)[J].經濟研究參考,2005(20).
[3]何衛東、陳賽.和諧社會的持續型經濟發展模式[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