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利/安徽省潁上縣水務局水利工程管理所
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的加強措施
張平利/安徽省潁上縣水務局水利工程管理所
水利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近些年來,在國家加快水利行業發展的政策下,我國的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筍一樣,爭先恐后的發展開來。然而,在加快水利行業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種種問題,比如:工程大包、分包,承包單位資質低、管理水平混亂等;由于發展快、猛、急,以至于水利行業出現項目多,施工單位少。參建單位多,管理人員少的現象。這種模式的延續對我國的水利行業發展相當不利。因而,如何加強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已成為我們需認真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1.管理不規范。當前水利建筑市場秩序及項目法人行為尚不規范。就項目法人方面講:①行政干預,違反建設程序,任意壓縮合理工期,影響工程質量。②質量意識薄弱,管理松懈,項目法人責任制不夠落實。③資金不到位,資金運作有問題、壓價,要求承包方墊資,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壓縮質量成本和質量投入。④招投標工作不夠規范,違規操作,虛假招標或直接發包工程導致低資質、無資質設計、施工、監理隊伍參與工程建設。
2.設計標準低。
①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倉促上馬。②設計人員水平低,設計因素考慮不周,結構布局不合理,設計深度不合理,設計深度不夠,方案比較不充分,設計人員不熟悉規范,未執行強制性標準。③設計質量不高,圖紙粗糙,施工時隨意變更圖紙。④設計質量缺乏有效監督。
3.施工不按要求。
①工程多次轉分包,層層收管理費、資金流失,整理利益驅使偷工減料,粗制濫造很難避免。②大量民工及農村施工隊伍涌入建筑市場,施工人員業務素質差,技術水平、經驗不足。③施工不按規范,質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質量體系有健全,質量把關不嚴。
4.監理市場不規范。
①臨理隊伍少,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部分人員無證上崗,工作責任心不強。②監理市場不規范,監理單位存在“一條龍”、“同體監理”、“自行監理”現象,監理成“兼理”。③監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廣度不夠,質量監管能力不強,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5.質量監督缺乏力度。
①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執法不力,質量監督處罰可操作性不強。②無檢測手段,質量評定缺乏權威性。③質監機構為事業或企業編制,收費標準低,財力、人力所限,工作難以深入到位。④質監員專業知識水平有限,監督起來力不從心。⑤質量管理職能交叉,責任不明,質量問題難整改,質量監督機構作用難發揮。
1.打牢工程體制建設的基礎。首先要建立健全責任、管理制度。只有這樣在日常的工作中才不會避免出現錯誤。所以在施工準備前,首先要確定準備建設成什么樣的工程,要有自己的管理理念、經營目標和價值觀,管理中有衡量的標準,判斷的準繩,然后才能帶領全體職工自覺認真地按質量標準施工,做好工程建設。
2.樹立正確的理念,為機制轉變服務。領導與廣大職工須樹立競爭、效益觀念。以此為基礎,改革機構設置與部門職能,按照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項目管理經營機構。可在機構上,設立計劃合同部、工程技術部、質量安全部、物資機械部、財務管理部。該設置的合理性
為由計劃合同部制定出優質可行的方案及制度,由工程技術部來負責執行,由質量安全部來負責輔助、監督,由物資機械部來負責供應、由財務管理部來負責補給。這樣一環繞一環的管理,使大家形成一個以工程建設為軸點的團結體。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工程建設。避免出現“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積極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業經濟效益。
3.用技術創新促進有效管理。技術創新的實質,是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技術創新采用從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據工程需求確定產品,根據產品確定技術和工藝,最后確定所采用的技術是自主開發、合作開發還是引進。項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強有力的創新技術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才能保證施工的質量和進度,才能獲取最大經濟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關的核心技術才能占領相應市場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技術創新還為體制創新、結構創新和機制創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項目施工管理創新的基礎。
4.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和監督機制。在當前水利行業發展迅猛的時代,水利行業趨向規范化的情況下,要想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競爭、激勵、約束和監督機制,在建設一流工程的同時,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隊伍。①要建立競爭機制,廣泛實行競爭上崗制度。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在競爭淘汰的同時,不斷引進優秀人才,補充新鮮血液、使機構保持旺盛活力。通過競爭機制,可以促進機關作風的轉變,提高工作和辦事效率,激發職工的學習熱情,提高廣大職工的勞動生產積極性。②要建立約束機制,沒有強有力的約束機制,項目管理將會失去控制而難以為續。在建設黨政工作、施工生產、經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制訂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了使各項規章制度切實發生效力,還應該建立各項獎懲制度,嚴格兌現獎懲,促使人們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和
規范規程施工作業,促進工程質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③要建立監督機制,圍繞提高工程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這一中心,切實建立有效的項目管理監督機制。要建立全方位的質量監督與責任追溯系統,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到人。加強對勞動和、物資材料及機電設備的干預,建立三大市場;同時加強對人工費、材料費、設備費和管理費四大成本的控制。
5.建立和完善項目成本核算的管理體制。在施工項目中,有收益就必然有相應的耗費,控制不適當的耗費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內容。建立項目經理責任制和項目成本核算制是實行項目管理的關鍵,而"兩制"建設中,項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礎,必須健全定額管理、預算管理、計量和驗收制度以及各種分類賬,按勞動定額簽發施工任務書。對于施工項目成本來說,應當特別強調項目成本的事中和事前控制。在施工準備階段的成本控制,根據施工組織設計的具體內容確定成本目標、編制成本計劃、制定成本控制方案,為今后成本控制做好準備。而竣工階段的成本管理由于成本盈虧基本已成定局,即使發生了誤差,也已經來不及糾正,因此,應當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主要施工階段上,對成本實行動態管理,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綜上所述,加強施工企業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是我國施工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必由之路,項目質量管理是一項整體的、全員的、全過程的動態管理活動,必須依靠大家共同參與和付出行動。施工企業應當及時反映項目成本的動向,以便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工程項目優質、低耗,促使工程項目成本不斷降低,進而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推動整個企業質量管理與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