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太軍/東寧縣林業局
淺談林業會計的選擇
崔太軍/東寧縣林業局
根據對林業會計的要求,針對林業會計存在的缺陷,我們給出林業會計改革的幾點思路。
林業會計;選擇;分析
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困擾我國會計界的一個大難題,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潛心地探究其中的根源所在,以尋求防范信息失真的有效對策。毫無疑問,引致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企業濫用會計政策選擇權則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實際上,符合國家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會計政策選擇是不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然而,現實中又確實有不少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通過會計政策的不恰當選擇和變更,以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對此,筆者認為,會計政策選擇權被濫用的根源在于缺乏保障這些選擇權有效運行的制度和機制,與選擇權本身無關。
為規范林業企業的會計核算,迫切需要制定全國統一的林業會計劃度。但林業會計制度應如何制定,是作為企業會計制度,還是作為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這是首先應該研究的問題。
林業生產單位的經濟運行具有財政資金所占比重大和林業生產以公益性為主等事業單位的特點,因此,歷來對林業生產單位都是定位為生產性事業單位,其會計制度除森工企業會計制度外都是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加以設計的。
但是從抽象的角度看,林業企業的資金運動過程還是與一般生產型工業企業一樣,都經過了籌集資金、生產供應、產品生產、產品銷售和經營成果的實現與分配過程,林業生產經營單位必須進行林木資產成本核算和凈損益計算,其凈資產具有相應的所有權等都意味著林業生產單位的會計核算對象與一般事業單位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林業生產單位應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模式來制定會計制度,同時考慮其生產性事業單位的性質,在具體制訂過程中,應打破林業經營單位的所有制和經營性質的界限,將國家撥入的財政資金視作國家投資或環境效益收入,結合林業會計的特點以特種業務會計的形式加以實施。
森林資源再生產資金的渠道有兩種:一種是體內循環,即通過生產經營資金循環解決,使森林培育成本從產品銷售收入中得以補償;一種是體外循環,即在生產經營資金之外解決森林培育的資金來源,或者由國家財政預算解決。
由于時間及通貨膨脹的影響,由林木資產的歷史成本累計而成的森林培育成本顯然難以滿足森林資源再生產的需要。這是由森林培育周期長的特點決定的,林木資產歷史成本與現實成本之間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以致無法實現對林木資產的實物補償。
對于森林資源再生產不足部分的資金,目前實際上采取的是體內資金體外循環的辦法。用來自簡單再生產的育林基金來彌補營林資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林業經營單位在經濟上陷入惡性循環。
林業資源的不平衡,用來自林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資金去解決是不正確的,也是解決不了的,應用大財政來加以彌補,對于企業首先應當資本保全,保全應由效益的受益者來補償。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育林基金的提取方式和周轉方式加以改革。育林基余提取方式的改革。林業經營單位的生產效益除來自林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外,更多的則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對于林業再生產不足資金部分應該由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受益者承擔。育林基金作為生產經營資金之外的森林培育資金來源,也應該由社會和政府來承擔。因此,育林基金的周轉方式應與育林這一用途密切結合,育林基金按一定的比例集中到財政后,財政部門應將育林基合作為育林資金或者是育林補助資金加以使用。各林業經營單位獲得育林基金的金額應根據其育林情況及破壞生態情況加以確定,社會育林也同樣可以獲得育林補助收入,對于林業生產單位來說,培育林木也可以取得相應的收入,其收入多少與林木的培育直接掛鉤,將林木的采伐視作為培育的扣減,當培育林木邊際收入超過采伐林木邊際收入時,將會徹底改變林業需要財政扶持這一不利局面。從而真正實現全社會造林的局面。同時,對于林業會計核算來說,可以將來自財政的育林補助作為效益收入加以核算。
目前,林業經營的指導思想已逐步從“木材利用”向“生態利用”原則轉變。在“生態利用”原則指導下,客觀上要求林業企業對生態環境和社會承擔責任,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林業會計作為林業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與這-客觀要求相適應,不僅要反映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效益,同時要把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社會的貢獻和損害納入林業會計核算體系,有效地協調林業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之間的關系。因此,林業會計除了要按照工業企業會計制度的一般核算內容對經濟效益進行核算以外,還應包括對資源和環境的核算,在具體設計時,應參照國外有關綠色會計的核算內容進行。
現行林業會計僅核算林業經濟效益,未能將資源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資源與環境會計對象的有效計量。林業會計信息的披露主要側重于以貨幣計量的財務性信息,側重于個體或局部的經濟目的,更強調微觀效益、直接經濟效益和眼前利益,主要涉及林木資產的情況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等等。因此,現行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無法滿足社會各界日益增長的對資源與環境問題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客觀要求。
隨著電子聯機實時報杏系統的興起,林業企業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即時將企業所發生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中,并將其存儲在可供使用者查閱的數據庫中,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進入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有效地選擇、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定期財務報告提供后再去獲取那些經過整合的信息。
計量方式的確定是會計核算的一項基本假設。林業會計不能機械地套用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而應該采用多重計量假設,即應該同時采取貨幣和非貨幣兩類計量形式。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可以來用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和混合計量等在內的多種計量形式。
[1]柏連玉,馮麗梅.林業企業貫徹企業會計準則具體問題的研究--制定《林業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方法 [J].綠色財會,2008(03).
[2]陳開銓.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權淺析[J].林業財務與會計,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