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強/東寧縣林業局朝陽溝林場
穿山龍栽培技術
毛世強/東寧縣林業局朝陽溝林場
穿山龍 ( 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為薯蕷科植物,別名野山藥、串地龍、地龍骨等。主產于東北及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
穿山龍以根狀莖入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清肺化痰等作用,用于風濕關節痛及關節扭傷、腰腿疼、熱痰咳嗽等癥。其性偏涼,治熱痹為多,民間多單用。近年來,隨著醫藥工業及穿山龍深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外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多,供不應求,價格連年上升。
穿山龍為多年生草本質纏繞藤本,長可達3m。根狀莖橫生,圓柱形,多分枝,外皮層黃褐色,易成片狀剝離。莖左旋,圓柱形,近無毛。單葉互生,葉片掌狀心形,長8-15cm,寬7-13cm;葉片作不等大的三角狀淺裂,中裂或深裂,項端葉片小,近于全緣,葉表黃綠色,有光澤,無毛或稀疏的白色柔毛,尤以脈上較深?;ù菩郛愔?。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基部常由2-4朵集成小傘狀,至花序頂端常為單花,花被碟形,6裂,裂片頂端純圓,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裂片的中央。雌花被單生,6裂。蒴果具三翅,成熟后褐黃色,頂端凹入,基部近圓形,每翅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cm,寬約1.5cm,種子每室2枚,有時僅1枚發育,著生于中軸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狀翅,略呈長方形,長約比寬大2倍,花期6-8月,果期8-10月份。
穿山龍多生于河谷兩側、山坡、灌木叢、稀疏雜木林內及林緣;山脊、亂石覆蓋的灌木叢中則較少。喜肥沃、疏松、濕潤、腐殖較深厚的壤土、砂壤土和河淤土;適應性強,耐嚴寒,耐旱性極強,適宜生長溫度為12℃-25℃;對于土壤要求不嚴。
1.大田栽培。
(1)無性繁殖
生產上多采用。
穿山龍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中等肥力的砂壤土即可,土壤酸堿度以弱堿至弱酸性較為宜。在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長更好。一般深耕30cm左右,耕翻后整平耙細。對比較貧瘠的土地,可以通過實用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狀。有機肥如堆肥、廄肥、草炭等,必須經過充分腐熟后施用,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春季幼苗萌芽前,將苗根莖挖出,將幼嫩根莖按行株距40×30cm或45× 30cm,開溝深10cm深,然后根莖擺放穴內,覆土壓實,澆水,15天左右出苗,根莖繁殖不用做畦,深耕30cm,耙細整平即可。
(2)有性繁殖。
①播種
9月中旬,蒴果呈黃綠色,種子呈褐黃色時采集,這時采收的種子成熟度高。成熟的種子為棕褐色、扁平、橢圓形,具膜翅,種子千粒重9.62g,發芽率40%-50%。
播種期以秋播為好,出苗率高。
春播。床播,5月上旬,將種子均勻的播床面上,覆土1.5-2cm后稍加鎮壓,復草、澆水,保持土壤濕潤,25天左右可出苗。培育一年,翌年春按行株距40cm× 30cm或50cm×30cm移栽。開溝10cm深。每畝5000-6000株左右。
②田間管理
播種苗,待苗高15cm左右時,間去細弱和過密的幼苗。同時進行松土除草,每年進行2-3次,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第二年、第三年植株生長加快,當小苗長20-30cm時要用竹竿或樹枝搭架,架高1.8-2m,讓莖蔓纏繞架上生長,為減少影響光照適當剪去過密和過長的莖蔓。
2.野化培育。
穿山龍具備對土壤要求不嚴,且適應性強的特點,可以利用自然環境進行野化條件下的培育。
在適生區內,選擇疏林、灌叢、河谷、沙灘、溪流兩岸等適宜穿山龍生長的地段,于每年上凍前,將新挖取的穿山龍根莖,切成10-15cm長的小段,埋植,覆土15-20cm,踩實,上覆樹葉保濕,翌春發芽,苗齊苗旺。在生長季節要進行適當的撫育管護,避免被雜草、灌木欺死。
此種培育方式時間雖長一些,但成本底,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林下資源的有效利用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已經開展了生態管護的地區。
1.采收。
可在5~6月采收。采用種子繁殖的,播種后第4~5年采收;根莖繁殖的第三年春季進行采收。此時采挖的根莖其有效成分穿山龍皂甙含量最高,質量最佳。
野化培育的穿山龍采收時切記不可將全部根莖悉數取出,而應留下部分根莖做為繁殖材料,繼續生長,以達到可持續發展,長期利用的目的。
2.加工。
采收后去掉外皮及須根,切段后在陽光下曬干。如果用陰干法干燥,不但需要時間長,易發霉變質,而且皂甙等有效成分含量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