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松在17日開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以《瘋狂的石頭》等“寧式幽默”作品為人們所熟知的導演寧浩,將和吳宇森、阿方索·卡隆等國內外知名電影人一起擔任評委,從15部入圍影片中選出天壇獎得主。這名新生代導演1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應盡快擁有自己的奧斯卡獎。 環球時報:之前你擔任過金馬獎等電影獎項的評委,此次你擔任天壇獎評委,有何特別感受? 寧浩:金馬獎等獎項和電影節其實不一樣。奧斯卡獎、金像獎是競賽,像奧運會,就是站在工業內部角度評選好電影。電影節更像是廣交會,大家帶著影片來展示、交易等,更像一個派對,擔任電影節評委比較輕松,可以不考慮其他,完全按照個人喜好選擇電影。 環球時報:那你的標準是什么? 寧浩:我比較喜歡有新意的電影,就是那些讓人能從中看到一些新東西、新思路的片子。 環球時報:此次北京電影節將展映70余個國家的影片,天壇獎也有來自10多個不同國家的影片入圍,你怎么看這么多不同文化的影片匯集在北京? 寧浩:電影首先是文化產業,各國的電影有很多不同,它們不一定能分出高下。比如說日本電影逐漸走出了自己獨特的氣質和美學,他們的評判標準許多歐美影片也不一定符合。這次北京電影節上有這么多不同國家的電影,我希望它們能展現出各國電影的不同,其實電影節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 環球時報:你的新片《心花路放》和徐崢黃渤搭檔,鐵三角再次聚齊,你怎么看他們的發揮? 寧浩:徐崢胖了,我覺得這是他演得最好的一部片子,他把角色塑造得非常有神采。黃渤在表演上更成熟了,有“中流砥柱范兒”了。 環球時報:在《無人區》之后《心花路放》又是公路電影,你對公路片特別青睞? 寧浩:其實沒有特別偏好,這次就是經過《無人區》積累后的更上一層樓。我清楚它(公路電影)的結構,知道怎樣做更好。這次我希望拿出一部不一樣的公路片。把治愈系、愛情片和公路片混搭,形成一個萬花筒式的公路片。《無人區》可以說是黑色的,《心花路放》是色彩斑斕的。 環球時報:《無人區》上映幾經周折,并且有一些刪減,這是妥協嗎? 寧浩:我是一個“設計師”,完成一部作品,就會轉向下一步。關于刪減,我理解這就是“在規則之內做符合規則的事”。有人上綱上線說是妥協,其實我認為很正常。現階段中國電影還沒有分級制度,讓任何年齡的人都能看到暴力內容,確實會有問題。而且國外電影也有審查,只不過不是由政府完成。其實派拉蒙、迪士尼等公司對影片內容的審查都非常嚴格。 環球時報:年初《白日焰火》在柏林“擒獲”金熊,但回國上映后口碑并不一致,你怎么看這種中外審美差異? 寧浩:每個電影節都有自己的陣地和評判標準。比如柏林的政治性比較強,戛納推崇“反好萊塢的藝術性”,沒有絕對對錯和好壞,也必定和國內市場的立場不同。我們現在很需要自己的立場和標準,不能一直讓西方(三大電影節、奧斯卡)引導,讓他們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比如奧斯卡選擇《逃離德黑蘭》、《一次離別》這樣歌頌西方的電影得獎,而一樣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如《黑暗中的舞者》就與重要獎項無緣,就說明它鼓勵歌頌西方的作品,忽視批判西方的作品。我們應該盡快建立自己的特色電影展和自己的奧斯卡。 環球時報:你曾表示最珍視《香火》、《綠草地》這些自己更具藝術性的早期作品,并且“自己怎么也商業不到哪去”。 寧浩:我拍電影不是以多少票房為目的,是覺得拍電影好玩,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才拍。我不會商業到哪去,是因為我拍電影就是要把這件事情做好,而不是以商業上成功為目的。 環球時報:你30歲前就成功了,對于還在奮斗中的年輕中國電影人,你有什么建議和忠告? 寧浩:我首先奉勸他們別拍電影,這是一件太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想出名、掙錢,應該換個行業。不過如果他們明白這個道理還能堅持,就說明他們真是拍電影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