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如果說8年前IBM打出“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的廣告語時,多少還有點危言聳聽,而這則消息則生動地表明,電子商務,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逼近我們,毫無疑問!在這個一切皆電子商務的時代,人類數千年來的商業行為被顛覆,人們的購物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我們主動或被動地步入了一個被電商顛覆的時代。
《商戰:電商時代》通過對全世界近百位商業大佬的面對面專訪,以貝索斯、劉強東、馬云、柳傳志、雷軍、陳年、李國慶等人之親口講述,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傳奇故事,概述了20年來世界和中國電商的發展史,以及電商對整個經濟的意義;同時也告訴我們,電商時代,企業和我們應該怎樣去“活”。
到底哪些因素構成了電商“摧古拉朽”的偉力?這便是本書要向讀者們介紹的。從模式、用戶、價格、物流、品牌、資本、大數據等方面,本書對電子商務這個“日漸熟悉的陌生人”進行了解讀。相信每個人讀罷,都會因某些內容引發無限的震撼與感喟。
然而,電子商務乃至互聯網經濟僅僅只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嗎?對傳統產業而言,電子商務只意味著一種純粹的破壞性力量?又或者,是電子商務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還是日漸成熟和多元的消費習慣推動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在今天,這些追問都有其價值且顯得十分必要。甚至,我們應在更大的層面看待電子商務乃至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當雅虎、亞馬遜在美國誕生之時,僅僅過了幾年,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等日后的互聯網代表公司便也應聲而至。這使得中國企業第一次與美國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在今天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時,中國企業甚至稍稍占得了一定的先機。
這意味著,今天我們在中國目睹的一切電子商務行為,都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不再像以前,我們跟在美國的后面亦步亦趨。同時,也意味著從今而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從一開始就要面對世界級的競爭,從某個角度來講,這可以算作中國商業進步的一個體現。
對傳統行業的改造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崛起依賴的是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建立起來的制造能力,然而“中國制造”在近幾年,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遭遇到巨大挑戰,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得不轉回到啟動龐大的內需市場上。而回到國內市場后,面對的一系列問題就是:如何找到目標消費者,如何構建渠道,如何打造品牌?對于一些新興公司來說,最好的選擇自然就是“電子商務”。任何一個傳統行業,在今天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跟互聯網建立聯系?如何利用互聯網更準確地找到我的目標消費者,如何把我的產品和服務傳達到消費者的手上,如何根據消費者的建議進行改進。
在這個意義上,電子商務浪潮是中國擺脫“廉價制造”標簽,真正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