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青 周 偉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266071)
就業一詞在西方發達國家被定義成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被雇傭的對象或者相應人口,在這其中不包含企業、單位自己獨自雇傭的員工,這一層含義主要在美國、英國等地得到廣泛的應用。第二層含義即指就業的時間,就業時間是一種狀態,該狀態的應用情況較為靈活,舉例而言,在一定時間內,大學生所在從事單位進行合法工作便可被稱之為就業。在國際大會上,也對就業以此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即在一定時間內參加工作,并獲取利潤的工作人員。
大學生就業可以獲取一定的報酬,具有經濟意義,而在尋求報酬的最大化時,又是通過自身勞動實現的,所以還對勞動行為產生了不可替代的意義。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大學生就業就是一種勞動的體現,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問題便在一步一步的展現出來,大學生就業率的逐漸下滑、社會勞動力的不平衡以及就業選擇的不理智等等。 針對這類現象,必須重新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社會學的分析,只有科學、深刻的了解就業的內涵,才能有效的發揮其自身最大作用。 從社會學分析不難發現,就業內容不僅體現社會現象,還能反映出經濟意義,必須多方面考慮影響因素,才能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社會行為的主要對象就人口, 人口又作為勞動生產的主體和基本,不僅影響著物質基礎的創作情況,還對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學生就是就業環節的主要人口,他們在就業領域中占據著主要的地位,無論以后大學生從事何種專業,比如說企業、學校甚至是家庭,都是社會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這一方面來看就業的社會功效就是體現人們分配生活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學生的素質不斷提升,就業壓力也在日益增加,失業現象愈加明顯,這不僅對失業的大學生在心理上的造成較大壓力, 還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總而言之,大學生就業可以讓其更好地在社會中確定自身位置,有助于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還有利于推動現代化的發展,社會的價值便能夠得到有效展現。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就業可以提高個人的經濟利益,也是維持生活的重要保證。 對于絕大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就業就代表著固定的勞動報酬,為自身價值創造必要的財富。 為了讓大學生更好的尋找到心儀的企業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應該積極開發,合理調配就業的分配問題,達到降低浪費、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失業問題在就業經濟功效上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說大學生失業便意味著失去了寶貴資源,不能通過自身勞動來展現服務和財富的等效價值,這對于一個剛步入社會的人才來講,其損失的資源在以后的工作當中是難以彌補的。
隨著社會和諧文化體系的逐漸落實,有關研究者將工作重心都放在高校就業內容上,通過近些年大學生就業數據的分析,不難發現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整體素質一般、綜合能力不夠突出,步入社會之后很難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回避缺點和不足。然而加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能有效的避免了以上問題,學生從根本意識到了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以使自己的競爭力最大化。大學生競爭力的提高還有助于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最大限度發揮潛能。
眾所周知,大學生就業實力比拼的是大學生的競爭能力,這一內容對于社會其他求職人員也十分適用。高校大學生目前的就業形勢不夠樂觀,就業情況嚴峻,主要是由于各類高校畢業生相互之間的競爭逐漸增大,就業壓力也隨之變高。針對這一現象,只有提高大學生自身競爭力,才能緩解現階段的就業壓力問題,與此同時,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注重程度,從而使大學生保持著良好的心態去參加社會各類應聘活動,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通過權威數據分析發現,愈來愈多的招聘企業看中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研究機構,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進行海選乃至面試都不可或缺的考察內容。 高校對就業文化體系的建立,有效的創造了就業文化環境,構建出濃厚的創新平臺,這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著重要意義,以此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高校就業文化體系的構建主要是通過舉辦科研、開展創新大賽以及對就業文化活動的規劃等形式,來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培養才干的基地。由此看來,高校就業文化體系正是大學生發展自我的載體,在此基礎上逐漸提升自身競爭力。
在構建高校就業文化體系的過程中, 要時刻關注學校文化建設,積極提倡大學生融入其中。 我國物理學家曾這樣評價大學“一個大學就是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個學生怎么步入大學生活固然重要,但與之相比學生受到怎樣的熏陶則更加重要”,所以,在構建高校就業文化體系的同時,要大力宣傳科學的就業理念,正確指導學生如何定位自己的就業方向,并且對傳統的引導體系進行改進,加大就業服務領域的建設,以此為學生提供更多提升競爭力的訓練空間。
目前在構建流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業文化的構建缺少關注度,因為高校就業文化建設工作主要有學校的管理部門負責,所以教師以及學生對其關注程度并不高,然而就業文化建設工作離不開學生、老師的幫助,只有積極參與建設過程當中,才有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對就業文化的認知程度不足,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向學生傳輸就業文化的思想,就業文化的思想可以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以及就業的選取能力,目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對就業文化體系的構建,不以為然。
高校就業文化體系的構建可以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競爭力,這是一項綜合工程,其理論基礎還要不斷探知,實際經驗還要不斷積累,從而為社會文化氛圍的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本篇論文主要從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功效、高校就業文化體系構建與大學生競爭力提升的關聯等內容展開論述。 相信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高校就業文化體系將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1]周樹紅.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
[2]鄭純.加強就業文化建設,提升就業競爭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
[3]李家華.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M].中國財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