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呂梁學院 體育系,山西 呂梁033000)
校園文化活動是為了提高學生能力素質而舉辦的一系列文化、娛樂、實踐活動。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參與者,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學生是社會主義明天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薪火相傳、蓬勃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能力素質優秀的青年學生為之不懈奮斗。學生能力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們將來能否勝任社會主義的建設。 所以,正確認識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黨和國家的命運,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1.1 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
校園文化活動是指在校園內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1]從廣義上看校園文化活動是指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行為文化活動中所積累和形成的各種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從狹義上看,校園文化活動單純的指各種行為文化活動。
1.2 學生能力素質的內涵
學生能力素質包括了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競爭能力、頑強拼搏不畏艱苦的毅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質,這些素質具有先天和后天培養雙重性[2]。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通過內因起作用,它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 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好壞,校園文化活動起來很大的作用,積極地、正面地、學生樂于接受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潛移默化的對學生能力素質起到影響;相反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成功與否又發過來作用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學生能力素質提高了,喜歡這項校園文化活動了,自然的就樂于參與其中,并愿意發動自己的朋友來參與, 長此以往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也就更加活躍。所以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能力培養之間是互為外因,彼此作用的一對關系。
3.1 導向作用
“龍生九子,九子各異”。 一個學校的眾多學生,是來自千家萬戶個家庭的,他們帶著社會和各自家庭的各種影響來到學校,因而其能力素質也就理所當然的不同。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課堂文化的重要輔助手段,從思想、道德、文化、心里、實踐、身體等等各個方面給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 大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親身實踐,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從而抑制他們不良的素質、行為和各種習慣,使他們正確選擇社會信息。[1]這對他們的綜合能力素質的正確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3.2 補充作用
從表1可知,4種藥劑中僅噻蟲啉對茶棍薊馬防治效果差,試驗期內藥后不同時間其防效均低于40%;其余3種藥劑防治效果均較好,其中,藥后1 d,聯苯菊酯的防效為80.54%,而噻蟲嗪和溴蟲腈的防效分別為69.64%和75.52%,說明聯苯菊酯對茶棍薊馬的速效性略優于噻蟲嗪和溴蟲腈。藥后3 d,溴蟲腈的防效最高,為89.48%,噻蟲嗪和聯苯菊酯的防效分別為84.48%和72.88%。藥后7 d和14 d,溴蟲腈、噻蟲嗪和聯苯菊酯的防效均保持75%以上。藥后21 d,溴蟲腈的防效為65.64%,噻蟲嗪和聯苯菊酯的防效均低于60%,其中聯苯菊酯的防效(46.49%)最低。
學生由于家庭、社會、自身以及各種環境的影響,他們的能力素質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的都會欠缺一些。 而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它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上,而是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廣延性。 可以是校內,也可以是校外;可以是上學期間,還可以是放假期間。 因而鑒于校園文化的這種特點,學校可以采取“整體缺,整體補”的措施。分別針對學生缺乏的能力素質,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
3.3 激勵作用
由于校園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和先進性,可以從各個方面給學生以沖擊和影響。校園文化活動的正面性、積極性,對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3.4 提升作用
從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層面上看,參與到其中的學生來自不同年級、班級、專業,也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學校。 他們之間能力素質自然就有高低和不同之分。 他們通過彼此的交流和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彼此影響和熏陶,當彼此之間能力素質出現不同時,必然會形成交叉的影響、滲透和交融,從而不斷提升彼此間的能力素質。
3.5 促進作用
4.1 利用導向作用,糾正學生的不良素質
各級學校要從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要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 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引導大學生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言一行做起,養成文明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2]
4.2 利用補充作用,培養學生缺少的能力素質
鑒于校園文化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延性,學校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用于補充學生缺少的那部分能力素質。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和普通學校的學生也要采取相互滲透, 在普通學校的學生加強職業性課程教育,為普通學校的學生畢業時能更快的適應就業需要做準備;在職業教育中加入普通教育的課程,以補充職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素質。[3]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展形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調查、掛職鍛煉、三下鄉等等,讓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知識,促進專業學習,激發學習熱情;并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長才干、開闊視野、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
4.3 通過各種愛國主義活動,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
各級各類學校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 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愛國主義活動,以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4.4 各班、系、院與學校之間相互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以提高學生能力素質
通過定期舉辦各班、各系、各院及學校各級之間的聯誼校園活動,加強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的相互交融與滲透,把各自優秀的、先進的校園文化展示和傳授出來,讓學生之間、學校之間彼此相互學習,彼此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
4.5 開展社會實踐型校園活動,以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素質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聘請社會需、缺、亮的專業性人才開展第二課堂,并且定期讓學生到各級企業、廠礦、學校、單位等進行掛職鍛煉,為培養學生快速適應和融入社會的能力創造條件。
5.1 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能力素質培養是互為外因的, 但又是統一的一對, 只有把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能力素質培養同時落實到位,才能使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都得到較好的開展,也才能使學生能力素質得到提高,以及使學校工作有序開展。
5.2 只有在充分認識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學生能力素質培養作用的基礎之上,并根據作用來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
[1]趙振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實現[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7.7,163-16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 號)[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