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賜+文洪瑛
一畝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飯百家香。
從1000年前萬年香米入貢,到如今走上百姓餐桌;從推著板車叫賣,到打進沃爾瑪、麥德龍等大型超市,再到在北京等大城市開旗艦店,創出馳名商標……江西省萬年縣演繹了米業品牌化、跨越式發展的傳奇。
萬年稻米的新聞不斷。1995年,考古學家在萬年縣仙人洞與吊桶環兩處遺址的洞穴內,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歷史推前了5000年,成為現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遺存之一。
前不久,“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牌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項目試點,為“中國貢米之鄉”又添一塊金字招牌。
萬年縣是如何堅守貢米這塊陣地,如何傳承稻作文化、做大做強貢米品牌的?最近,記者深入鄱陽湖畔,走訪這個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的萬年縣一探究竟。
整合發展叫響“貢米”名號
萬年貢米是江西省有特色、有規模、前景好的品牌農業資源,但過去卻長期埋沒在普通的大米市場里。
近年來,當地農業部門加大對萬年貢米產業的扶持力度,指導企業進行整合。經過萬年貢米集團有限公司“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意營銷,萬年貢米的名號響徹全國。
原來,江西萬年貢米集團公司是在2000年掛牌成立的,那時的江西萬年貢米集團和萬年縣的糧食局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對糧食實行統購統收,然后再進行簡單的加工銷售。這樣的經營模式致使江西萬年貢米集團旗下的32家糧食加工廠拳腳施展不開,整體陷入了困境。于是,原江西皇陽米業廠廠長蔡陽厚在2008年時,花費860多萬元競購“萬年貢”商標,組建起以皇陽公司為核心的萬年貢米集團,并把公司定位在發展中高端大米品牌。江西萬年貢米集團公司完成了從國營企業到民營企業的轉變。
據該公司副總經理施國照介紹,新成立的萬年貢米集團整合當地32家糧食加工企業,確立集團品牌經營戰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把“小、弱、低、散”的加工企業資源整合起來,形成“聯合艦隊”。
改制后的萬年貢米集團采取靈活的經營方式,在北京建立了營銷公司,并進行研發深加工,打造糧食加工全產業鏈,使萬年貢米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目前,萬年貢集團與裴梅鎮龍港村、上坊鄉港邊村農戶簽訂了300多公頃有機水稻種植協議,帶動輻射該縣建立了近1萬公頃優質稻生產基地,萬年貢米集團年銷售額達20億元以上。
各種殊榮紛沓而來:“萬年貢”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江西萬年貢米集團成為“第五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集團基地成為鄱陽湖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差異化經營賣的是文化
“現在最貴的萬年貢米為每公斤100元。我們公司還將通過科研創新,開發更高檔的稻米品種。”萬年貢米集團董事長蔡陽厚說。
萬年貢米為什么能賣出高價?它到底有何不同?據了解有以下三點:
貴在貢品。萬年貢米,自南北朝時期就專供皇室。明朝正德七年皇帝下令新建萬年縣,縣令將縣里特有大米進貢,皇帝御膳后傳旨“代代耕種,歲歲納貢”。清時各州縣納糧送京,必待萬年貢米運到,方可封倉。此米至今仍是釣魚臺國賓館指定國宴用米。
貴在養生。萬年貢米生長在山腳下的水田里,屬野生稻,生育期175天。此米粒細體長,形狀如梭,質白如玉,煮后軟而不粘,味美醇香。蛋白質是普通米的2倍,富含維生素 B和鐵、鈣、鋅、銅、錳等元素。在萬年縣,一直有用貢米熬粥為兒童止瀉的傳統。
貴在個性文化。糧食加工企業多如牛毛,如何體現競爭的差異化?蔡陽厚提出,要從稻谷加工的大海里跳出來,做高端產品,突出文化的支持和引領。而萬年貢米亮出的“進貢”身份,在眾多大米企業的文化較量中,優勢非常明顯。
萬年貢米集團大打“稻作發源地,萬年貢米及綠色有機米”這張王牌。這樣的理念下,蔡陽厚利用稻作文化把“萬年貢”做成高端禮品米,多次出現在各省市的展銷會上,引領了大米銷售的時尚潮流。
除了研發高端產品,萬年貢米集團還獨創了旅游銷售模式,將其3000畝水稻種植基地零散地有償出租給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使他們利用旅游、度假期栽秧、收割,公司負責日常的田間管理服務。蔡陽厚認為,這種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帶動稻米產業延伸發展模式,能使稻米產業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規律,打造一種獨特的稻米文化樣本。
“一粒米”帶富千萬家農戶
萬年貢米的價值不在于它的稀少,而在于它能讓人們的餐桌質量得到提高,能夠使萬年的農民增加收入。
萬年縣農業局局長陳章鑫介紹,該縣通過宣傳貢稻種植的效益,鼓勵農民種植貢稻;落實惠農政策、規范土地流轉、建設農田基礎設施;推廣農業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為提高貢米的產量,萬年縣還實行訂單農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實現戶均增收3000余元。
以萬年貢米集團為例,他們不僅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而且在生產經營模式上大膽創新。集團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和農民簽訂購銷合同,集團為農民提供種子和技術,并按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2元的保護價收購。在生產模式上,集團開發新產品,把3500畝的野生優質水稻經過深加工和細化市場包裝成高端大米,每斤售價達到100元。在銷售模式上,改變以往固步自封,大膽走出萬年,打進沃爾瑪、麥德龍等大型超市,遠銷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市)。
記者在萬年貢米集團加工廠看到,先進的稻米加工機器高速運轉,統一著裝的工人們忙碌在各自的流水線崗位上。稻谷在這里進行去殼、打磨等一系列精加工程序之后,裝袋送往全國各地。
100公斤的貢稻可賣到280元,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在萬年縣卻很平常。裴梅鎮上程村農民程記粟告訴記者,他家本來只有10來畝地,但現在又承租了村里其他人的田地,一共種了57畝,2萬公斤貢稻由江西萬年貢米集團包銷,每100公斤280元。2013年他買了約45公斤種子,市價每公斤30元,而江西萬年貢米集團每公斤只收他10元,2013年種貢稻可凈賺3萬多元。
多方聯手保護貢米品牌
“稻作文化”不僅是萬年的標志,也是江西的驕傲、世界的財富。傳承“稻作文化”,打響貢米品牌,是萬年人努力的目標和責任。
近年來,萬年貢米銷量逐年增加,聲譽看漲。但是,在萬年縣內,數十家大米加工廠規模參差不齊,周邊縣市也紛紛效仿,市場上真真假假的“萬年貢米”泛濫。如何對萬年貢米生產廠家及萬年貢米質量進行有效監管?
該縣成立萬年貢米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管理委員會,并成立了貢米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嚴格生產許可,加強監督檢查。2003年以前,萬年縣區域內有70余家大、中、小型大米加工企業,至2005年底,質監部門幫助32家大米企業取得生產許可證,近年來通過監管和市場競爭,又有10家大米企業被注銷食品生產許可證。質監部門對獲證企業每年至少巡查4次,巡查過程中發現問題責令企業限期整改。同時,健全服務體系,積極幫扶指導,將江西萬年皇陽貢米實業有限公司等6家重點企業作為重點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積極推進“萬年貢米”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萬年貢米”專用的產品標準。
工商部門依托12315舉報投訴平臺,健全商標維權網絡;與有關部門配合,全面建立聯合打假機制;對涉及“萬年貢”商標權的舉報和投訴案件,依法快速處理。
作為正在發展壯大的龍頭企業,萬年貢米集團董事長蔡陽厚表示:“萬年貢米的生產企業有很多家,不同生產企業制定的質量標準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打算逐步兼并小米廠,使萬年貢米最后集中到幾個核心米廠生產加工,有了統一管理,統一標準,萬年貢米的質量就能得到有效保證。”
以文化為靈魂,以品牌為戰略,以品質為保證,以農民和企業雙贏為根本。萬年貢米的發展模式,為各地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推進品牌農業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