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近日,水利部明確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落實灌排工程運行維護經費財政補助政策,合理確定農業用水價格,實行定額內用水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據了解,2013年,水利部協調財政部加大支持力度,在全國27個省55個縣深入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下一步,水利部將積極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科學核定農業供水成本,推動落實灌排工程運行維護費財政補助政策,從成本扣除財政補助部分確定最終水價,并推進定額內用水實行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同時,水利部門將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明確將灌區末級渠系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歸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及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所有。搞好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推動農民用水自治。配套完善農業供水計量設施體系。
氣候變化加大中國農業減產風險
本刊訊 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技術研究”日前出臺的研究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深刻而復雜,總體上加大了減產風險。
據該研究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介紹,氣候變化影響農業資源的區域配置格局改變、季節分配格局改變;北方和西部升溫下作物潛在生產能力提高、播種面積擴大,但水資源和土壤肥力明顯不匹配,制約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夏季降水普遍略有增加,但極端降雨頻率增加,水資源利用潛力降低;有效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和強烈的變異性導致水資源緊缺地區水資源的脆弱性增加,特別是華北和西北。潘根興說,氣候變化下暖干化改變了土壤—生態系統水循環,植物需水增加而土壤墑情下降,干旱威脅將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的最頻繁和普遍的減產風險因子;華北和西北土壤次生鹽堿化加重,進一步削弱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持續兩年的完整生育期氣候變化試驗揭示,升溫對水稻和小麥產量的負效應超過了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水稻和小麥作物的增產效應。
研究還發現,過去50年的氣候變化,在年均溫普遍升高的總體趨勢下,北部較南部升溫顯著。潛在適宜種植區北移明顯,其中玉米的潛在種植區擴大最為明顯。同時,年降水量呈波動上升趨勢,特別是夏季和冬季,秋季降雨量顯著降低,全國干燥度升高,華北尤為明顯。無論是播種面積還是潛在生產能力,玉米成為最適應氣候變化的種植業產業。
農業部信息中心與國家OID注冊中心簽署合作協議
本刊訊 2014年1月9日,國家OID注冊中心在北京召開OID證書頒發和合作協議簽署新聞發布會,農業部信息中心獲得農業領域OID注冊證書。OID(中文名稱為對象標識符;英文名稱為Object identifier,簡稱OID)是信息系統應用特別是物聯網應用中用于標識對象唯一身份的標識符。為探索開展農業領域對象標識工作,進一步加快推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應用,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農業部信息中心于2013年10月啟動了向國家OID注冊中心申請農業領域OID根節點注冊有關工作,為“中國農業OID注冊中心”建設奠定基礎。OID是一種通用的標識編碼標準,在物聯網方面相當于計算機網絡的IP地址,通過農業領域OID統一標識體系建設,可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把不同涉農對象和產品納入到統一的標識體系下,這對于建立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等的身份證制度,實現可追溯目標,促進農業物聯網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