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騰,張 亮,胡 菡,陳方清
(1.湖北省測繪工程院,湖北 武漢 430074)
1∶10 000 DLG生產DEM的關鍵問題研究
戴 騰1,張 亮1,胡 菡1,陳方清1
(1.湖北省測繪工程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介紹了利用1∶10 000 DLG生產DEM的一般流程,針對DEM生產中出現的特征點不足和構TIN產生的“平臺效應”,設計了一套基于ArcGIS的優化處理方案,對DEM的快速生產有一定參考價值。
DEM;TIN;平臺效應;ArcGIS
目前,DEM應用甚廣,利用已有DLG成果生成DEM的方法也已成熟。閔元等對1∶10 000 DLG生產DEM中的主要問題做了總結[1],高源鴻等研究了GeoTin在1∶10 000 DEM制作中的應用[2],宋敦江等研究了由等高線建立DEM的YUE-HASM方法[3],劉志平等研究了ArcGIS下DEM生成的方法[4],任岳森等研究了ArcGIS支持下的海岸帶DEM構建與精度評估[5],李慧等驗證了DEM生產工藝改造在基礎測繪項目應用的可行性[6]。研究表明,在1∶10 000 DEM生產中,如能快速有效地增補一定量的特征點和消除構TIN產生的“平臺效應”,將大大提高DEM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本文將針對這兩大問題,探索ArcGIS下的解決方案。
利用DLG成果生產DEM的原理是利用1∶10 000 DLG上的地形、自然及人工地貌要素,包括等高線、高程點、部分湖泊、水庫等數據,通過構TIN內插生成格網形式的DEM數據。其中數據預處理是DEM生產的重要環節,其主要內容如下:
1)建立地形高程信息層(TERLK),存儲從DLG中提取的高程點和等高線。等高線要盡可能連續,視不同情況處理如下:①等高線遇注記要素被隔斷,應順勢連通;②等高線遇雙線河要素被隔斷,應根據地形特征順勢連通;③等高線遇陡崖、陡石山等要素被隔斷,應將陡崖上、下坡線的2條等高線連通,中間的等高線不連,構TIN時視為等坡面。
2)建立水涯線層,命名為WTLNT,存儲從DLG中提取的圖上面積大于1 cm2的封閉水域,如池塘、湖泊和水庫,并根據相鄰等高線或高程注記點估讀其水涯線高程。當面積水域跨圖幅時,以圖廓線為邊線各自形成閉合曲線并賦相應高程。
3)為避免出現不合理的“平三角形”,需對原圖沒有高程注記點的山頭、洼地、鞍部及彎曲等高線兩側、自由圖邊的邊角處補充一定量的特征點,并估讀其高程值,估讀誤差不超過1/3等高距。
2.1 特征點的補充
在數據預處理過程中,對原圖增補特征點是一項繁雜的工作,人工估讀高程也容易出錯。鑒于此,本文設計了一種最大坡度近似估讀算法,在補充特征點的同時,自動估賦高程信息,提高了效率。
2.1.1 原理分析
以增補的特征點為中心,以固定搜索半徑在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8個方向上搜索距其最近和次近的等高線,然后分別找出與最近和次近等高線最大坡度方向上(即距離最短)的交點,并記錄方向、這2點的高程、這2點與特征點的距離等信息。最后根據搜索結果對特征點與周邊等高線關系作出相應判斷,用線性計算求出特征點的高程。
2.1.2 具體算法實現
設C點為特征點,A點為8個方向中與最近等高線最大坡度方向上的交點,B點為8個方向中與次近等高線最大坡度方向上的交點,記HA、HB、HC分別為A、B、C三點的高程,AC、BC分別為A、C兩點和B、C兩點的距離,如圖1所示。判斷和計算規則如下:
1)若8個方向可搜索到的最近等高線唯一,說明該點處于山頭或者洼地(點位情況1),在搜索結果中按距最近和次近等高線距離最近方向交點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2)若8個方向上找到的最近等高線僅為2根,說明該點介于2等高線之間(點位情況2),在搜索結果中按距此2等高線距離最短方向交點計算,但要區分A、B兩點的高程大小。假設A點的高程比B點的高程高,計算公式為:

3)若8個方向上找到的最近等高線不止2根,但所有最近等高線的高程值只有2種,說明該點位于鞍部(點位情況3),按距2種不同高程值等高線距離最近方向交點計算,計算方法同2)。
4)若8個方向上均搜索不到次近等高線或均不屬于1)~3)情況,則在圖上作出明顯標記,以待人工判讀其高程。

圖1 8方搜索示意圖
2.2 “平臺效應”的消除
2.2.1 模型搭建
利用ArcGIS直接構TIN,在等高線曲線趨勢變化較大的地方容易出現“平臺效應”,需增加特征點、線來進行調整[7]。本文基于ArcGIS平臺,設計了一套自動補點的解決方案,通過ArcGIS Model Builder搭建模型完成(如圖2所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圖2 模型構建示意圖
模型描述如下:
1)對ArcGIS直接構TIN的結果反生等高線,與DLG原圖上等高線進行疊加分析,利用ArcGIS的Analyst Tools->Overlay->Symmertrical Difference工 具提取出現平臺的區域;
2)對提取出的平臺區域進行構TIN,得到平臺區域的構TIN三角面;
3)對這些三角面按要求進行篩選,保留篩選后的結果;
4)將通過篩選的三角面轉成點,并通過內插計算將值提取到其中。
2.2.2 實驗比較
為驗證方法的有效性,在ArcGIS平臺下將經過模型處理前后的構TIN結果進行了比較。圖3 a是未經模型處理的結果,TIN上平臺明顯,平臺處高程值相同;圖3 b是經過模型處理后的結果,TIN上平臺已消除,山形與實際地貌更加貼合。

圖3 模型處理前后對比圖
在實際應用中,利用近似最大坡度線性計算來增補特征點和ArcGIS Model Builder搭建模型消除“平臺效應”相結合的方法大大減少了DEM生產中的繁雜勞動,但仍需完善。例如,利用模型產生的點過于密集,數據量激增,在大范圍生產時資源負荷重,可考慮按平臺和碎面面積先行篩選或其他手段優化修正,也可探索補充特征線與特征點相結合的方法,這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一個方向。
[1] 閔元,楊進,方強.1∶1萬DEM數據生成和建庫主要問題探討[J].太原科技,2010(1):99-101
[2] 高源鴻,王娜.GeoTIN在1∶10 000 DEM數據制作中的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8,31(5):175-178
[3] 宋敦江,岳天祥,杜正平.由等高線建立DEM的YUEHASM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科學學報,2009,11(3):325-331
[4] 劉志平,張素華,杜啟勝,等.基于ArcGIS的DEM生成方法及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09,7(5):69-71
[5] 任岳森,羅美雪.ArcGIS支持下的海岸帶DEM構建與精度評估分析[J].地理空間信息,2011,9(6):93-95
[6] 李慧,薛萍. DEM生產工藝改造在基礎測繪項目中的可行性應用[J].測繪標準化,2009,25(1):35-37
[7] 祝曉坤,岳京憲,李鳴.1∶10 000 DEM生產工藝改進方法研究和應用[J].北京測繪,2007(3):1-4
P208
B
1672-4623(2014)01-0142-02
10.11709/j.issn.1672-4623.2014.01.049
戴騰,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航空攝影測量。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