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財政廳課題組
現行財政體制中收入和支出責任的劃分,以及轉移支付制度的設計,大多數以人口不流動為假定前提,以轄區的戶籍人口為基礎。城鎮化引致的龐大人口流動改變了財政體制存在的假設前提,大量外來人口流入,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地方財政負擔隨之加大。地方政府事權與財力嚴重不對等,迫切需要財政關系在縱向、橫向上進行調整,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財力與事權相對稱格局,使基層政府擁有與城鎮化建設相對應的財政實力。
1.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體制。2012年中央給地方的轉移支付及稅收返還達到4.54萬億元,與當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6.11萬億元相比,規模非常巨大。但如此巨大的轉移支付規模,沒有把流動人口所帶來的財政費用涵蓋進去。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背景下,適時向財政部提出建議,合理界定不同層級政府的公共支出責任,調整以人口為基礎的資源分配關系,充分考慮當地流動人口情況、當地財政透明度及當地的投資產出比等因素,進一步完善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對人口流入而增加的公共服務給予財力補助或傾斜。建議設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專項補助資金,建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輸入地政府與輸出地政府等對農民工市民化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減輕流入地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財政負擔。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問題,可考慮流入地為責任單位,中央政府設立轉移支付基金,更多由中央政府買單。
2.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帶來地方提高可支配財力的需求。從當前財稅體制改革的趨勢來看,“營改增”改革的推進,進一步壓縮了地方的財稅空間,為更好地使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應確立地方新的主體稅種,建議適度擴大房產稅的試點地區和試點范圍;繼續完善個人所得稅改革,探索開征針對人口的綜合財產稅等。通過地方財政收入體系的完善,增強地方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地方財力不足問題。
3.完善鄉鎮財政體制。省財政充分發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作用的同時,強化指導,鼓勵縣(市、區)完善對鄉鎮的財政體制,既要考慮鄉鎮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又要充分考慮鄉鎮經濟發展的努力程度、財稅的貢獻度,在保基數的同時,增量要進一步傾斜,解決地方可用財力占比下降問題,以滿足鄉鎮政府推進城鎮建設的財力需求。
(成林摘自《地方財政研究》2013年第12期《浙江省小城鎮建設的財政對策研究——基于27個試點鎮的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