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萍
2002年啟動的電力體制改革,走到今天已經超過十年。從來沒有哪一個行業的改革像電力體制改革一樣,妥協伴隨爭議,艱難而行。除了廠網分離順利完成之外,主輔分離留下了行業隱患,輸配分開尚且沒有時間表,競價上網更是遙遙無期。
因此,市場對電力改革的預期就更加迫切。近日,國研中心發布的“383方案”再次引起高度關注。雖然其中明確建議要“引入大用戶直購電,建立實時競爭發電市場,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開展“競價上網”,形成以雙邊合同市場為主、實時競爭市場為輔的競爭性電力市場;推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等。
不過,本報記者從多方了解到,這一建議在短期之內恐怕還不會落地。
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沒有形成競爭性市場格局,改革進行不動,“5號文”十年來也沒有完全推進,因此以上意見,短期之內做不到,還要執行發改委的標桿電價。
按照2002年既定的“電改方案”即業內通稱的“5號文”,電力體制改革可以歸納為十六個字:廠網分離,主輔分開,輸配分開,競價上網。要求電網企業逐步對配電業務實行內部財務獨立核算,從而實現電網企業輸配分開的重組。同時,對輸配電價也進行獨立核算,并最終形成上網電價、輸電電價、配電電價和終端銷售電價的四類電價。
(曉宇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