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娟霞
(河南省靈寶市蘇村鄉農業服務中心,河南靈寶472500)
作為農業發展的命脈,農田水利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一些地區出現的特大旱災,防災減災體系的薄弱以及農田水利的設施缺乏,暴露出我國農業對自然災害抵抗能力的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已迫在眉睫。要求相關政府及群眾,應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動基層水利建設的發展。
農田水利設施作為自然風險抵御、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的硬件基礎,在治水方面的任務極為艱巨。隨著近年來城鎮化及工業化的速度發展,我國農田水利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頻發的洪澇災害仍然是目前急需處理的關鍵。與社會發展相比,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較小,建設進度受到制約。從較大旱災來看,較好的農田水利設施區域,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農田設施較為薄弱的地方,抗災能力就較弱。對農田水利建設高度重視,能夠有效提升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這是增加農村防災減災能力的必要條件。
原有的農業生產主要對水稻、油菜和小麥進行種植,與其配套的水利工程是為了對糧食作物的生長需求進行滿足而設置的。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逐漸調整,瓜果、花卉、蔬菜以及苗木等降漬、灌溉及抗旱的標準和原有的水利設施不符,與原有的水利設施相比,現階段所需的設施標準更高。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作為一種市場化行為,農村生產模式對統一的規劃、調整及建設都有所缺乏,導致農村水利的配套建設產生較大難度。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水質標準要求更為嚴格。一旦出現水質破壞及水污染,都會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造成影響,也會影響當地的實際利益。目前,由于無法對水質進行保證,導致矛盾逐漸增加,同時也會對水資源費及水利工程水費的收繳狀況產生影響。
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全面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政府存在有限的財力,因此應根據廣大農民的力量,使農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得到發揮。作為政府部門,應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通過運用利益誘導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農民、社會團體以及企業投入到水利建設中。同時,要完善相應的規及政策,確保農村集體積累資金中的一定比例投入到農田水利建設。鼓勵并吸納社會資金,促使投資主體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實現水利事業發展的可持續。
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農村經濟社會協調、全面及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其根本要求。水利系統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水利方向轉變,將治水理念轉化為可持續發展水利建設。在現階段的農田水利建筑中,環境水利、生態水利、城市水利以及景觀水利等逐漸形成,使其人水和諧的效果得到實現,特別是在小流域及河道的治理中尤為突出。
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及接水工程建設,對噴灌帶實施大力推廣及應用。使噴灌帶使用方便、投資少、管理方便,以及水壓要求低的優勢得到發揮,在果園和已經開發建設的農田中對其進行推廣普及。開展大棚滴灌技術,促使在大棚模式下進行滴灌化操作。渠道及河道漿砌防治工程得到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應制定對節水灌溉發展有利的計劃用水、經濟補償政策以及節約用水的管理制度及方案,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節水積極性。
現階段,農田水利資金涉及的渠道較為分散,存在十分普遍的工程建設。由于與層層配套要求相結合,導致農田水利工程出現修建了水源而沒錢對渠道進行修建,或是形成田間工程建設完成后對水源工程缺乏。一些渠道建好了,而沒錢對排水渠道和排澇泵站進行新建,難以發揮其整體效益,導致資金使用效果極為不理想。應運用有效的措施對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進行統籌安排,保證其投資效果。隨著近年來某些地區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的實施,使其政府的協調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農民得到是實惠,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且資金運用上達到了安全有效。該方法能夠在部門利益兼顧的基礎上實施推廣及完善。建議進一步明確各分管部門的職能和分工,對能夠歸并的支出事項由一個職能部門牽頭負責,確保財政資金的有效配置,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作為農業的命脈,農村水利工程應從項目的論證、設計、建設、監理以及管理等方面著手,實現全過程的質量監控。應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加強資金投入,推動專項資金項目核算審簽制度,加強政府部門服務、監督及引導,從而達到農田水利的科學化管理。
[1]周曉平,劉秀紅. 我國農田水利工程的性質和管理模式探討[J]. 人民黃河,2007(3).
[2]馬培衢. 農業水資源有效配置的經濟分析[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3]趙珊. 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運行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