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王 利
(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
“科學商店”是以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科普需求為著力點,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為依托,以大學生志愿者和青年科技人員為支撐,由社區和院校共建的新型社區科技服務平臺。“科學商店”作為紐帶和橋梁,連接“顧客”和“供貨方”,即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根據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科普需求來“定制商品”,并在“銷售”的過程中,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開展以培養和提升科學能力為導向,以掌握科學方法、理解創新過程為主要內容的科普活動,最終實現社區居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有效提升。
選擇高校較為密集的南開區深入多家社區,開展社區調查,面向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區科普工作者等,圍繞社區居民人群構成、社區所處區域的經濟條件、社區周邊的社會環境、社區自身亟待解決的問題等進行問卷調查,并完成實地走訪調研,確定適宜設立“科學商店”的試點社區。
根據調查結果,在多個受訪社區中,試點小區A位于南開區繁華地帶,社區規模較大,有1萬多常住人口,社區文教資源豐富,初步形成了具有社區特色、自成體系的社區科普宣傳教育模式。社區居委會開展了包括文體、人民調解、信訪、志愿者服務、再就業、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困難救助、殘疾人服務、物業管理、社區安全、老年服務、環境衛生等多項便民公共服務;組建了社區乒乓球隊、模特隊、舞蹈隊、合唱隊、葫蘆絲隊、書畫組、門球隊、攝影組、太極拳隊等多支社區文體隊伍。
A社區具備一定的科普工作基礎,擁有可供開設“科學商店”的地點、經費、人員等基本條件,擁有一批長期參與科普活動、熱衷于動手的科普愛好者隊伍,曾開設過科學健身、科學飼養寵物養殖植物、育兒、美食等活動,并熱烈期待在專業的科技指導下,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業余文化活動,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期望體驗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與尖端科技產品。
為保證“科學商店”能夠直接滿足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圍繞衣、食、住、行、用、文娛等每個公眾都可能會接觸的日常生活環節相關的內容,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查閱文獻等方式,開展潛在“消費”需求調查。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青年教師同社區科普工作者,面向試點社區居民,通過入戶發放紙質問卷、在社區網站發放電子網站、通過居民留下的聯系方式進行電話調查等途徑,調查本社區中居民的主要構成人群、亟需的科技服務領域、可接受的服務方式等。要求回收有效問卷的份數超過社區居民總數三分之一以上,對象涵蓋在職、退休、在學等各年齡層,由社區居委會、大學生志愿者等具體操作完成。
調查結果顯示:試點社區A擁有60歲以上的人口18.9%;擁有各級各類管理人員32.85%;擁有生產工人等職業人口23%;擁有商業及服務人員40.95%。近萬名常住居民中有68%參與了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超過2300份。大家感興趣的科學知識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食品安全、健康與衛生保健、科學育兒、低碳出行與科學健身類話題。最為期待的科普服務形式是“家庭生活妙招咨詢與指導”與“新產品和新技術推介、推廣”,較有吸引力的科普活動形式是講座、旅游和形式多樣的競賽。綜上所述,A社區“科學商店”以關注度比較集中“食品健康”為主題進行創設。
通過摸清試點A社區的居住環境與居民“消費需求”,我們確定了“科學商店”的創設主題,并以此為切入點,在有意參與本次工作的大專院校中發布《“科學商店”創建招標指南》。招標對象為各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含研究生),要求其具備開展科普服務的強烈志愿和創新科技服務“產品”的興趣和能力。要求學生組成“研發團隊”和“銷售團隊”進行合作,每個團隊3-5人,由一名青年教師作為“質量總監”指導團隊開展產品研發、科技服務和銷售,同時不限制學生必須從事所學專業相關的科技服務,只要具備學習能力即可,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交叉組合,團隊之間可進行輪崗。兩個團隊必須到“科學商店”所在街道或社區完成二次調研和產品評估,將自己的創意、想法與社區科普工作者、居委會負責同志、社區居民中的科普愛好者進行及時溝通,并進行不斷修正。
B大學的團隊“科學飲食”順利中標。團隊由一名青年科技教師做指導,共有8名同學構成,其中5名負責“研發”,另3名負責“銷售”和“售后服務”。圍繞“食品安全與檢測”,團隊研發出“四季飲食指南”“食品安全要點”“食品妙用與日常保健”等多項宣傳材料,并制作成明白紙、折頁、掛圖、黑板報、趣味微信、趣味短信、講座ppt等多種形式。設計了“飲食配伍禁忌”“如何科學減肥”等親子互動游戲。購置了“人體脂肪儀”、便攜式的“農藥殘留檢測儀器”等,自制了“健康大轉盤”等科普互動展品,以便社區居民參與體驗。開發了“誰家的廚房最干凈”“您冰箱里的食物放對地方了嗎”“您的早餐桌上都有啥”“您家小朋友的一周食譜”等一系列的科技服務項目。設計了“我家的一餐飯”等攝影比賽方案和“我家的安全飲食小妙招”等主題的競賽方案。與本學校、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牛奶等食品生產企業的主管部門建立聯動合作關系,將其作為“科學體驗中心”。
“科學商店”的設立要征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首先要拉近與大家的距離,因此在開創期,應做到廣泛接納所有愿意走進“科學商店”的“潛在消費者”,承擔一部分公共服務的職能。而對于試點社區的“科學商店”開設工作而言,B大學的經營人員們為能吸引到社區中盡量多的居民參與到“購物”和“消費”的過程中,將“科學商店”作為社區集中活動的公共共享空間之一。“科學飲食商店”在布局和裝修上,不僅帶有科普功能,更應著重體現舒適、親切、便利等特點,布置了折椅和茶幾,墻壁和窗簾的顏色也非常居家,以象牙白為主輔以淺金色,置物柜的樣式與顏色盡量避免辦公設備的感覺,不用金屬類產品,書柜中配備有關食品安全、飲食健康、養生保健等相關的休閑讀物,配置20寸液晶電視,定時循環播放與科學主題相關的電視節目,提供一種“家”的感覺,即便在不參與“消費”時,也歡迎居民來休閑、聊天。現代化大都市尤其是大型高層社區中,可供大家在一起放松的共享空間尤為不足,人際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在日漸減少。
“高性價比”是老百姓在購物消費中最為看重的一點,同樣也適用于“科學商店營銷”環節的打造。在試點社區中,“科學飲食商店”提供的“商品”形式雖然多樣,但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傳播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利用科學手段鑒別、判斷某些事物,以及為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與舒適性推廣高新成果與新技術產品等。對于居民來講,他的付出是時間和精力。為保證商店的良性運轉,就必須提高我們服務的性價比,讓居民認可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切實的“實惠”。一是商店應密切關注時事熱點新聞事件,“研發團隊”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新聞敏感性,并在教師指導下于第一時間對大家關心的食品安全類問題提出科學的解讀,并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去除生僻專業名詞的科普短信、科普ppt、科學小講堂等,以普通公眾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傳播至社區居民中去,避免讓偽科學占領廣大市場。二是“科學商店”必須堅持銷售、定期銷售,絕不能讓“消費者”消費無門,商店保持清潔,科普展品、展項和宣傳資料要定期更換,做到常有常新,為居民提供血壓測量、體脂測定、家庭飲用水雜質測定等服務,激發居民的消費欲望。三是要讓大家清楚地認識到,“科學商店”是為大家提供一種便民的免費科普服務,并且應激發熱心居民的參與熱情,將其發展成為我們的宣傳員和志愿者,以人際之間直銷的方式,幫我們開拓銷售渠道,帶來更多的消費者。
圍繞食品安全主題,在商店運營一段時間后,開展主題科普活動“食品安全科普創意大賽”。以家庭為單位,吸引最為廣泛的公眾參與科普主題創意大賽,征集優秀科普攝影作品、科普文章稿件、科普漫畫作品與科普微博作品;引入信息技術手段,推出科普創意微信、科普掛圖、科普宣傳材料(折頁)等一批寓教于樂、適于互動參與的科普原創作品,引導公眾掌握合理飲食、疾病預防、個人衛生和安全等方面的科學知識與方法,促進公民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