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雪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教育部于2001年6月正式頒布《關于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通知》,標志著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的正式開展。該《通知》旨在促進我國西部落后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西部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功能的提升。然而,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只是采用政治發動的形式,具有政治鼓勵性、效果模糊性、評價隨意性的色彩;主要采用計劃的方式,鼓勵支援方無償支持受援方。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深化,高校作為擁有獨立民事權利的法人實體,不可能單純犧牲自身的利益來滿足對方發展的要求,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因此,從長遠的視角考慮,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應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運行機制。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政府無疑都是大眾公共利益的代理人,自然要擔負起平衡本國內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職責和義務。從這一點考慮,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現行的政府計劃主導運行機制倒是無可厚非。但是,眾所周知,對資源的配置分為市場和計劃兩種形式,計劃性機制有利于政府統一發號施令,迅速啟動工作的開展,同時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隱患。由政府強行配對的支援方和受援方無法自由地通過市場的引導,在自身院校的發展需求和本地區經濟特色的基礎上自主結合,達到互利共贏、互利互惠的效果,從而使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喪失深入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主要是以政治任務的形式啟動的,旨在讓優先發展起來的東部高校服從大局利益,克服困難,依靠自身資源條件無私支援相對落后的西部高校,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體制的特殊產物,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和共同富裕理念為基礎的。但在實際工作中,支援方則傾向于把支援工作看作毫無共同利益的政治性任務去被動地完成,許多支援工作項目和計劃的落實大都走形式,嚴重缺乏貫徹實施的積極性以及工作模式上的創新性。另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產生了相對的利益分化,各級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國家戰略整體利益的考慮,在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這一工作的落實態度上一直偏“冷”,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尚未設立負責對口支援工作的專門部門,已經設立的相關部門也存在著職責淡化、分工模糊的問題,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的避重就輕、敷衍等行為。
對口支援工作開展初期,我國施行東西部高校“一對一”的支援模式,即由一所東部地區高等教育較為發達的高校對口支援西部地區特定的某一所相對落后的高校。這一模式啟動初期還很富有成效,使得東西部高校支援工作具有針對性。隨著支援工作的深入發展,這種模式逐漸顯露出弊端,一所支援高校已不能滿足受援高校所有學科專業的發展,尤其是特色學科專業的改進。例如綠洲生態農林科學專業是石河子大學的特色專業之一,而向其提供對口支援的北京大學在發展這個專業的問題上并不占優勢。在支受雙方高校特色學科專業不對等的情況下,難免會造成支援工作指揮不當,雙方盲目探索,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浪費,支援工作成果效益差的結果。近年來,教育部對支援工作模式進行了適當調整,改“一對一”為“多對一”模式,即多所東部高校聯合對口支援西部特定某一所高校,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支援方和受援方特色學科專業不對等所造成的損失,但仍沒有離開政府的強行干預,“多對一”模式也并未真正實現支受高校需求的最佳結合。
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通知》指出:“以支援高校為主的支援與合作項目,所需經費由支援高校從各條渠道籌集的資金中統籌安排。受援高校內部基本建設和派出教師進修、攻讀學位等費用,主要從西部重點建設高校專項基金中自行解決”。由此可見,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原有固定的辦學經費,尤其是來自支援高校的辦學經費,東部支援高校在沒有專項資金支撐的前提下以崇高的責任感和道義感來完成國家分配的政治任務,經濟方面一直呈現負收益的狀態,經濟力大幅受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經濟虧損屬于非理性的經濟行為,若得不到重視和改善,支援方的積極性勢必大大降低,對口支援工作深入發展將嚴重缺乏后勁。
區別于政府主導的計劃機制,市場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對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具有異常靈敏的反應,且富有鮮明的公正性和平等性,英、美、法、日等發達國家對本國內落后地區高等教育的扶持均是通過市場統一配置資源。我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應與我國整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同步,及時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運行機制。以下內容重點闡述了對口支援工作中市場運行機制建立的客觀性及有利條件。
現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已經不再完全依附于中央政府,其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在一定程度上為對口支援工作從計劃向市場轉變提供了條件。高等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其與社會其他系統的資源交換亦可以通過市場主導來進行。從表面看,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只是牽涉到從東部支援方到西部受援方的單向流動,所以西部受援高校在對口支援工作中的進步和發展就理所應當地受到矚目和重視。然而,既然是從一方到另一方的流動,必然會涉及到兩個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凡是與資源流動相關的主體必然都要受益,只是受益的具體方面和程度有所區別而已。一方面,西部受援高校和東部支援高校在教育市場中各自擁有自身的特色資源;另一方面,二者也同時都擁有自身的發展需求。西部高校擁有自然資源優勢、地緣優勢、政策優勢;東部高校擁有專業學科優勢、師資優勢、先進辦學理念優勢,雙方可根據自身需求和自身所持有的資源在教育市場的導向下自主結合,實現互利互惠和雙贏。
[1]解群.支援欠發達地區高校政策的中外比較[J].學術論壇,2013(6):226-227.
[2]解群,房劍森,石芳華.走向“合作”: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政策透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2(1):13-16.
[3]高芳,蔡文伯.“對口支援”: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的SWOT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0(3):48.
[4]寧國慶.對口支援新疆高校實效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