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潔
(張家港市西張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00)
小學中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也是小學生從口頭語言轉而發展書面語言的一個關鍵環節。中年級學生習作本應是件快樂的事情,學生可以有感而發,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許多學生怕寫作文,不愿意動筆寫作文。
筆者認為開展活動感受生活,能夠激勵學生寫作興趣。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促進體驗。學生在活動的基礎上寫作文,容易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自課題研究以來,筆者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有選擇地開展課內外活動,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作文水平。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習作指導的前提,因此筆者聯想到管建剛老師辦《班級作文周報》。筆者認為,出版班級作文周報,實際上是引領學生進入一個特定的習作場景與狀態。如果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班級報刊上,一定會又激動又興奮。這種成就感和愉悅感勢必能激勵大家更好地習作。
第一次辦《班級作文周報》時,為做好投稿動員工作,筆者特別用心,充分造勢,迅速點燃了學生的創作激情,使之躍躍欲試。此外,筆者選稿“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學困生。筆者認為,中等生是個接口,能使比他們厲害的人產生不服氣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而選擇學困生的作文,也能使其他同等水平的學生感到“我也行”。
從2012年3月17日開始,筆者開始組織正式編制《小小向日葵》。此份作文刊物,已由剛開始的教師一手包辦,變成由學生制作并出刊。每次出刊后,筆者還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作文下面簽上名,最終評出 “人氣作文”,供大家學習模仿;學期末,還會給寫作優秀的同學授予“小作家”的稱號。這讓班中的學生越來越喜歡習作,讓良好的習作習慣伴孩子一生。
對小學生而言,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將閱讀變成每個學生的自覺行為,并要經常向學生推薦比較典型的文章,讓學生進行仿寫。筆者從教材入手,將“學—用”和“仿—創”緊密結合,降低習作難度。可以在學完一篇課文或者一個單元之后,根據課文情節或單元主題讓學生寫片段作文。先讓學生思索幾分鐘后口述,口述后讓學生互相評議,通過口述及評議,使全班學生受到啟發,從而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例如,在學完《廬山的云霧》后,可讓學生用上“總—分”的寫法,以“傍晚,西邊的天上出現了千奇百怪的云彩”為開頭寫一個小片段;在學完《雪兒》后,可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述“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在學完《水上飛機》后,可讓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水上飛機,各有哪些用途,并設計一張水上飛機的名片;在學完《日月潭的傳說》后,可讓學生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會怎么解決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要解決學生“沒有東西可寫”這一困難,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而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是習作很好的素材,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
例如,可結合對課文《老師,您好!》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創編詩歌《老師,我想對您說……》。可播放動聽的輕音樂,讓學生能輕松進入抒情氛圍,寫作欲望有所激發,從而敞開心扉,盡情抒寫對老師的愛。
金秋十月,樹葉五彩繽紛,校園里景色迷人。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校園景物的變化,再讓大家進行交流,并提醒學生可以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述景象,再趁機讓學生以“走進秋天”為題,將看到的美景寫成文章。這樣的循序漸進,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寫作的快樂。
學校開展的“校長杯”足球聯賽,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如:畫一畫足球比賽,寫一寫賽后感或觀后感,說一說拉拉隊口號,做一做班級足球旗等。從活動中,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喜歡這些動手又動腦的作業。從五彩斑斕的圖畫中,我們好似看到了一張張因為足球而綻放的笑臉;從一篇篇習作中,我們了解到他們懂得了“失敗乃成功之母”“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團結力量大”等人生哲理。
結合學校開展的“愛心義賣”活動,讓學生當了一回小記者。引導他們去采訪老師和低年級的弟弟妹妹、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去了解學校開展此項活動的意義和同學們對活動的看法或建議等。因親身參與活動,學生會覺得很輕松,回家也能興高采烈地把自己采訪的成果寫成日記。
利用周末時間,可安排學生幫助家長做家務。通過做家務既可鍛煉學生的生活能力,體會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又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有話可說。如寫“第一次……”“我學會了……”“我真棒”“我能行”等的時候,學生就不會“難為無米之炊”了。
利用周末假期,還可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素材的源泉。如春天踏青掃墓的時候,讓學生記一記踏青過程中最有意思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還可以結合熱門話題,引導學生經常關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養成關心時事的好習慣。例如在H7N9禽流感侵襲人類之際,筆者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了“H7N9禽流感”的討論會,并讓大家把相關的討論經過寫下來。其他的,如組織大家就“怎樣的乞丐你才施予援手”“該不該扶摔倒的老人”“小學生上網好不好”“拉桿書包實用嗎”等話題進行討論,并讓學生在發表完看法后寫成作文。就這樣,一篇篇有自己觀點并理由充足的作文紛紛出爐了。
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習作再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并各有特色。
習作批改,往往由教師單獨完成,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但教師的“精批細改”,學生卻熟視無睹,常讓“一江春水”付諸東流。難怪葉圣陶先生也說,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要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因此,為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習作的興趣,培養他們批改習作的能力,筆者除了本人批改作文外,還采用了讓學生互評或自評的形式。
具體做法是:課前由教師認真閱讀學生的習作,先找出優缺點;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審題分析,并示范評講兩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標準;接著讓學生批改作文,可互評也可自評,先找優點,再指出缺點,重在鼓勵;最后由教師收上來再作批閱,然后把優秀習作編入習作周報。因為學生親自參與了文章的批改,所以就能對本類作文的寫法及要求理解得更為深刻。
此外,學生批改習作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剛開始,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批改時使用的評語,讓他們挑選合適的來用。慢慢地,他們會仿照著寫評語。現在大多數學生能針對習作特點寫出較精當的評語。所以,筆者覺得作文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寫”,更要鍛煉學生“改”,把“改”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發現自己或他人習作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會比教師獨自評改效果更佳。
在相關實踐中,筆者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自己的作文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崇尚填鴨式的技能技巧教學法,而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形成了新課程倡導的“以人為本”的作文教學觀。在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筆者走進童心童語構筑的世界里,感受到學生的純真與鮮活,從而真正成為學生習作過程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通過積極探索,筆者摸索出了關于學生作文興趣培養的一些途徑、方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所撰寫的《活動——寫好習作的支點》發表于《張家港教育研究》。
學生參與習作的興趣漸濃,已經有不少學生把習作看成一件有趣的事。學生對目前作文課的滿意程度提高了,開始有了強烈的自由表達的愿望,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12年10月起,學生發表了20多篇習作,有錢陽發表于《教育周報》的《挖野菜》《我的爸爸》,朱昊遠發表于《中國寫作》的《滿意在豐百》等。所創辦的《小小向日葵》已經出刊63期,共發表學生習作300多篇,也因此涌現了一大批的寫作“高手”,如王聿洋、蔡銘倩、朱昊遠……也有一部分同學,漸漸地愛上了寫作,如王文佳、高怡婷、費歡……
在師生習作研究中,我們共同得到了提高,也找到了無窮的快樂。
[1] 張素卿.讓習作生活化,讓學生快樂習作[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0(7).
[2] 于波.讓習作不再成為負擔[J].課外語文,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