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之怡
(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江蘇蘇州,215200)
希臘著名學者德謨克利特曾說:“言辭是行動的影子,語言是生活的化身。”由此可見,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與運用價值,關注語言教學的生活性與實用性,引導學生把語言當成行動的武器,把生活當成語言行動與實踐的平臺,把生活作為語言教學的腹地,積極探索語言教學實踐的新天地。小學是學生系統接受英語知識的啟蒙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們對英語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英語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形成,對英語的感知與理解還需依賴具體的事物及真實的語境。因此,大力探索符合小學生認知及心理特征,契合英語學科特點的語言實踐活動就變得尤為重要。基于這樣的考慮,筆者在小學英語教學探索中,嘗試以兒童小劇場的教學思路,活化英語教學方式,大膽地為孩子們提供耳目一新的英語學習體驗,以此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潛在熱情,激發學生英語實踐的持續動機,打造“happy”化英語課堂,打造小學英語小學新天地。
繪本是一種文在說話,圖也在說話,色彩豐富且語言簡練,充滿趣味性、兒童性與故事性的教學輔助手段。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它能夠輕而易舉地滲透英語知識,巧妙地將學生覺得難度高、無趣味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栩栩如生、繪聲繪色的童話故事,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引領學生進入英語故事殿堂,為學生自導自演的故事小劇場積累素材,埋下伏筆。
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5 How old are you?”這單元的第三課時“Cartoon time”時,教師將教材中的繪本以動畫視頻(電子書)的形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在繪本與動畫的互動教學中,開始英語“悅讀”之旅。在繪本閱讀中,啟發學生看圖找線索,通過線索嘗試回答問題,如利用課件提出問題:“How old is Sam?” 在學生們收到問題指令后,教師并不急著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看圖,啟發他們看圖找線索,并給出相應提示:“There are two candles on the cake. So Sam is ...”在繪本與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會意,并大聲地說出:“Sam is two years old!”
在繪本末尾,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為什么Bobby會忍不住打斷Sam的許愿而不耐煩地說It’s time for the cake.可以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對比觀察,很多眼尖的學生發現窗外的顏色都變了,才了解Sam 許愿這個動作從白天持續到黑夜,小伙伴們都餓壞了,難怪Bobby會不耐煩。
小學階段是開發學生語言天賦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有著天生的優勢,心理包袱較小,樂于開口嘗試,也敢于開口嘗試,哪怕只會只言片語,也可以手舞足蹈、繪聲繪色。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妨以互動式的有益對話為學生們開啟語言學習的大門,以學生們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充滿挑戰的問題情境、師生互動的對話討論為契機,放飛學生們的語言想象空間,自行設計對話,創編劇本故事,讓他們以對話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口語實踐的各個環節,親身體驗語言創造的樂趣。
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這單元時,考慮到本單元主要涉及談論食物這一話題,具有鮮明的生活性,符合學生們的“口味”,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創設野餐的生活情境,打造兒童們的創意小劇場,引導學生們根據本單元所學的詞匯與主要句型,特別是“Would you like…? Yes, please./NO, thanks./ What about…?”等重點句型,自行設計對話,并進行小組角色扮演。在這個教學實踐環節中,旨在以對話為鑰匙,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讓他們大膽地去說,放手地去演。有趣的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平時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對“Go for a picnic(野餐)”這個話題倒是興致勃勃,特別是看著PPT中各式各樣的野餐實物,他們更是躍躍欲試。雖然他們一開始不能用流利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配合中文說一些簡單的詞匯,如“我想要apple pie”,但是在小組角色扮演的實踐過程中,他們通過反復練習,最終能夠清晰地說出“I would like an apple pie.”。可見,對話式的兒童劇場操練,能夠有效地調動班級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以主人翁的態度融入口語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說繪本故事閱讀與互動對話訓練是打造英語兒童小劇場教學模式的前提準備,那么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探究便是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的廣闊平臺。因此,在英語兒童劇場教學模式中,可以緊抓探究這條路子,引導學生們在繪本閱讀與互動對話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獨特理解,大膽地進行聯想與創新。可以根據繪本中的整體結構或某個情節進行創造性編寫,以角色扮演、小組朗誦、英語童謠等形式呈現出來,實現學生個性的大釋放、英語課堂的大拓展。
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這單元時,學生們對四季變化這個話題十分感興趣。對他們來說,四季就像四件漂亮的衣裳,因為有了它們,我們的大自然才變得迷人。在探究環節,教師添加了兒童小劇場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們以8人一組為單位,以“My favorite season”為主題,以優美英文歌曲Seasons為背景,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小話劇。在這個活動中,筆者發現,每位學生都很忙,有的忙著寫對話,有的忙著做道具,有的忙著找資料,整個班級充滿了愉快的氣氛。在這個活動中,有的小組以“sing and dance”的形式表現春天萬物復蘇的生機勃勃,有的小組以“talk show and conversation”的形式呈現夏天游泳、爬樹、野炊的活動之趣,有的小組則以配樂詩朗誦的形式貫穿話劇呈現秋天碩果累累的動人,有的小組則別出心裁地以“Christmas”這個節日為背景,在慶祝圣誕節的過程中體現冬日的濃濃溫情。
總之,兒童小劇場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十分高的契合度和適用性,它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創新與創造水平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誠然,英語教學的新途徑并非唯一,有的已經在前人的指導下,把途徑開拓得愈發平坦開闊;有的剛開始挖掘,路途崎嶇難走,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有的途徑還隱匿在雜草叢生的深山老林,等待我們去開發。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秉承一顆探索的心,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默默耕耘,大膽創新,為孩子們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具活力的英語課堂,讓英語學習變得輕松而愉快。
[1] 趙春露.小學低年級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例談[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3(10).
[2] 吳娜.讓英語學習與快樂同行[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5).
[3] 姜春暉.英語分層教學的實施[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