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慶
(中共南陽市委黨校,河南 南陽473000)
1)獨立董事。其概念最早出現在1992 年的“凱得伯瑞報告”中,作為外部董事的一種,是指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職務外的任何職務,并與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一切關系的特定董事。
2)獨立董事制度的產生發展。獨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 世紀30 年代,產生于英美法系國家,是在股份公司處于發展困境時誕生的。美國1940 年頒布的《投資公司法》規定:投資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中應有不少于40%的獨立人士。英國也在早期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制度真正興起是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英美國家在單層董事會制度下設立獨立董事主要是克服董事會被控股股東及管理層所控制從而違背全體股東和公司整體利益的弊端,從而達到改善公司治理、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及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實現公司價值與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獨立董事在英美國家得到普遍認同,獨立董事在市場高度自由化、法治化的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3)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我國最早設立獨立董事的是青島啤酒,其于1993 年在香港證券市場上市,并按照有關規定在董事會中設立了2 名獨立董事。1997 年,中國證監會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專門列出了關于設立獨立董事的條款。1999 年,國家經貿委和中國證監會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境外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至少設立2 名以上獨立董事,之后,我國各上市公司逐漸涉足獨立董事的改革。2000 年,國家經貿委提出大型公司制企業應逐步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管理的基本規范(試行)》,正式提出了董事會中可以設立獨立董事。為進一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證監會2001 年8 月21 日正式頒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會在2002 年6 月30 日前至少需要設立2 名獨立董事,在2003 年6 月30 日前董事會中的獨立董事不得少于1/3。2004 年12 月7 日,證監會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作用。
為了對董事會和高管層的權力進行制衡,避免“內部人”控制現象,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科學性,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是可行方案。設立獨立董事制度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控制“內部人控制”,監督高管層的經營決策。獨立董事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促使管理層勤勉盡責,最大限度地維護股東的利益;并且獨立董事依靠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高管層的決策失誤。
2)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目前公司中普遍存在著大股東通過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辦法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對董事會缺乏有效監督的雙層型公司治理結構已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發展。
3)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公司中“一股獨大”及“內部人控制”的前提下,持有公司債券的自然人、法人、公司雇員及消費者等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這些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的確認、保護和實現需要設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1)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缺乏獨立性。一是獨立董事的產生缺乏不獨立。目前獨立董事多由大股東向股東會推薦,并由其操縱下的董事會通過,然后再經由“一股獨大”的股東大會投票表決產生。使得獨立董事對絕對控股股東的控制權沒有影響,獨立董事實質上缺乏獨立性。二是獨立董事的薪酬不獨立。獨立董事的薪酬高低決定于大股東,卻要執行監督公司的控股股東的職責,很難起到監督作用。三是獨立董事本身不獨立。目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都是兼職的,難以保證對公司經營管理和日常業務的監督到位。
2)“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極易導致“內部人控制”問題。我國上市公司中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且是絕對控股導致了“一股獨大”的局面,極易造成“內部人控制”公司問題。從而導致獨立董事很難以董事身份參與公司管理和監督,獨立董事制度形同虛設。
3)獨立董事薪酬和激勵機制不完善。上市公司所聘用的獨立董事的薪酬大多數與公司效益不掛鉤,實行的是固定津貼制度,使獨立董事認為其薪酬與其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不對稱,薪酬過低難以調動獨立董事的積極性。
4)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關系不清、職能交叉。獨立董事是美國一元公司治理結構的產物,引入我國后與我國“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下的監事會并存,獨立董事和監事會之間存在著關系不清、職能重疊雙重監管的現象。
5)職業市場上獨立董事的人才供給稀缺。目前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大多是由某一方面的專家、教授和學者尤其是經濟學家、法學家和證券從業人員組成。這些人員雖具有一定的見解和專業素質,但在企業管理、公司治理經驗及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實踐能力和水平上明顯顯得不足。在市場上,能夠擔任獨立董事的人才處于稀缺狀態。
1)在股權結構上,國內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英美上市公司處于市場主導型的證券市場,股票供求完全由市場來配置,其控股股東一般也是相對控股,持股比例通常最高也不超過1/5 或1/4,股權結構相當分散,在公司中只是有限發言權。而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高度集中,流動性差,往往一個股東絕對控股,其他的股東很少有發言權。
2)在董事會結構上,董事會行使職權通常受到控股股東的控制。英美上市公司董事會的結構比較合理,執行董事只占董事會少數席位,獨立董事則占據足夠抗衡執行董事的多數,執行董事難以操控董事會大權。而我國,董事會依法由股東大會產生并對其負責,股東大會又是“一股獨大”的情形,難免造成董事會的運作通常是被控股股東所控制。
3)在治理結構上,國內“二元治理結構”制度設計上存在缺陷。英美實行的是單一型模式,公司結構只有股東會與董事會,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是公司經營決策、業務執行及監督機關。而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采用大陸法系“二元模式”,即在公司內部存在一個常設的監督機構監事會,這就要求在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分權及職能上科學設計。
4)有關獨立董事的法律規定的缺陷。目前法律制度對于獨立董事的規定不健全,不統一,外部市場不夠完善,公司內部架構的缺陷和功能的不健全,最終都會影響獨立董事作用的發揮。
現有法規對獨立董事沒有專門規定,且已頒布的法規大多為行政性的,如1997 年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只規定上市公司根據需要可以設立獨立董事,并限定了不得擔任獨立董事的人員范圍;1999 年國家經貿委和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境外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制度”;2001年中國證監會發布的《指導意見》對上市公司聘任獨立董事進行了強制規定,但其中的某些條款還比較模糊,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因此,必須提高獨立董事制度的立法層級,將其明確納入《公司法》的調整范疇,使獨立董事制度成為明確的法定制度,對獨立董事的任職條件、權利和義務等應做出明確規定。
建立科學的獨立董事選聘機制,獨立董事作為中小股東利益的代表人和代言人,對控股股東控制的董事、經理進行監督,就不應該由控股股東所控制的董事會進行提名,而應該由中小股東提名,從根源上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且要適當提高獨立董事的比例。建立全國性的獨立董事人才庫,建立對獨立董事任職資格的選拔任用及考核制度。改善我國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不合理股權結構,改變“內部人”控制的局面。
改變上市公司固定薪酬制度,獨立董事的薪酬與公司業績掛鉤,激勵獨立董事真正專注于公司的管理與發展。同時,建議設立專門機構管理獨立董事的薪酬,公司只需交納一定費用,由該組織統一管理和發放薪酬,促進薪酬發放公開化透明化。完善對獨立董事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并區分外部獨立董事與執行董事的法律地位與法律責任,健全獨立董事信譽機制等制度。
一是隨時獲悉公司信息的權利。法律應當賦予獨立董事隨時獲取公司信息的權利,上市公司必須全面及時地將公司重大事件的相關信息向獨立董事提供。二是定期舉行獨立董事會議。通過會議為董事會提供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加強對管理層的考核的機會,也促進了獨立董事之間配合與協調。三是賦予獨立董事獨立調查的權利。在獨立董事對公司財務狀況及其他重大事件有異議時,法律應賦予獨立董事獨立調查權(包括獨立聘請外部中介進行調查的權利),此權利的行使無須經過董事會批準,只需通知公司董事會即可。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獨立董事制度和監事會的職能存在著一定的交叉,這就需要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是要弄清兩者職能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獨立董事是外部人,是外部人監督內部人;監事會是內部人,是內部人自己監督。二是適當修改現行法律中有關二者職能的條款。三是建立相關的沖突協調機制,有利于獨立董事制度和監事會實現職能互補,共同對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督。
要結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向全體股東及社會公眾公開有關獨立董事的個人信息和工作績效,將獨立董事的工作績效真正置于市場的環境之中和社會監督之下,制定適合本公司特點的可操作的獨立董事業績考評制度。建立獨立董事的誠信檔案。獨立董事人才庫有助于為上市公司尋找適合自身的獨立董事提供了有效渠道,更重要的是,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的作為將被記入誠信檔案,不守信的獨立董事一旦發生非法獲益或嚴重失職行為,將給自己留下不良信用的烙印,在為了獲益所支付的成本遠遠大于非法收益的情況下,獨立董事將能更好地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