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傅廣海,郎 帥
(成都理工大學 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
城市設計又稱都市設計,定義是“城市設計是一種關注城市規劃布局、城市面貌、城鎮功能,并且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城市設計復雜在于通過對物質空間及景觀標志的處理,創造一種物質環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勵其社區精神,并且能夠帶來整個城市范圍內的良性發展。
城市設計的主要對象是“形體方面的問題”,從城市設計角度來討論舊城更新也就是著重從城市的物質形體環境分析來改善人們生存空間的環境質量。主要討論的“圖一底理論”“聯系理論”“場所理論”三理論是物質形體分析的重要理論與方法,以舊城更新適應現代生活條件為目的。
“三理論”是指“圖-底理論”“聯系理論”“場所理論”三者的合稱,是當前流行的物質-形體城市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羅杰·特蘭西克提出“三理論”的基本思路是:以“圖-底理論”為基礎研究地面實體與開放虛體之間的比例關系,引進舒爾茨的“場所理論”考慮人性需求、文化、歷史及與自然的關系,注入自己的“聯系理論”以線連接各元素。
舊城改造一方面是適應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保持和完善原有環境的合理特征,引進新的機制和活力,把舊城改造為新質,使得更新后的環境成為富有活力的有機生命體。“三理論”都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分析研究了城市環境,只有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對空間的分析更為全面。而“三理論”的運用從三個不同的側面采用精煉的方法和可循的技術分析探討城市環境,只有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全面而有效地獲取對于研究主體的認識,真正發揮好主觀能動性。
受經濟增長的推動,近幾年中國的城市機動化以迅猛的勢頭發展,車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5%,個別城市高達30% 。汽車的急劇增加,給舊城商業中心的交通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而由于大規模改造,導致商業中心的不合理布局和大量商業綜合體建筑的集聚,引入了更多的交通流,使得商業中心的交通情況更加惡劣。
隨著舊城商業環境的大規模改造,建筑密度增大,大型綜合體的集聚和單一模式的開發,引起了商業中心公共空間的一系列顯著變化,造成了外部積極空間的喪失。主要表現為公共空間的不足和消極使用,以及街道空間的匱乏,外部空間設計缺乏宜人性。
1)城市設計的延續性。城市設計也不應僅存在于建設城市的某個階段,而應貫穿于整個建設的始末,具有連續性,城市設計應和城市規劃并行參與到對城市的發展建設中。
2)城市設計引導與控制功能。城市設計要有引導與控制的功能,去指導城市的具體項目的建設,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設有序發展。
對于舊城改造設計創新而言,城市的復雜性、地段的復合性需要能夠適應這種矛盾的具體方法,作用于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以下將從三方面來對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創新加以說明。
1)整體形態構成的創新。構成舊城片區復雜性的元素是多種多樣的,在進行整體形態設計創新之前,我們必須對歷史地段進行復合解讀,分析和把握歷史地段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這些是舊城改造設計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然后,運用各種各樣的設計手法有針對性地對其中的整體區域進行創新設計,延續城市肌理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區域格局、空間模式以及引入新的功能和內容等,都可以使整個舊城有比較大的突破和創新。
2)舊建筑重構的創新。舊建筑重構形成的創新包含著兩層含義:①將一些舊的歷史建筑通過異地搬遷的方式轉移到保護歷史地段環境中,而后對這些歷史建筑在原有的歷史地段中進行“類型學式”和“集錦式”的重新構成。②通過單體舊建筑的重新構成,突顯舊建筑本身的特色和記憶,從而形成新感受的歷史地段空間。
3)新建筑介入的創新。在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中,通過對新建筑的介入來實現對該環境的創新。在一些有著悠久歷史建筑的地段環境,對于新建筑的介入,如能在分析和把握地段內部復雜性的基礎上,經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一個開放的、循環的設計過程,將新建筑通過多樣的手法有機地融入歷史環境中,這將對舊城空間賦予新的內涵,這將對空間形態的新塑造帶來很好的創新效果。
[1] 土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第2 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 李龍生. 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原則[J]. 邵陽學院學報,2003(2).
[3] 盧濟威,鄭正. 城市設計及其發展[J]. 建筑學報,1997(4):4 -8.
[4] 張文珺.試論舊城改造中的城市設計[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