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武娟
(咸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陜西 咸陽712000)
對語用失誤類型的研究,不同的語言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對語用失誤的分類采用Jenny Thomas 的分類法。根據語用者對語言語境把握不當還是對社會文化語境把握不當,將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用語失誤。語用語言失誤是指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沒有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或者套用了母語的思維,使用了不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引起交際的失誤。比如你的外國朋友說:“I am really sick.”,你卻根據中國的語言習慣說“don’t worry”,會讓你的外國朋友感到你對他毫不關心。社交用語失誤是指交際中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的語言表達失誤。這主要包括不恰當的問候及告別方式、對恭維語不恰當的應答以及價值觀念差異造成的社會語用失誤。
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導致交際雙方在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不同文化的人對待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在一種文化中被認可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是禁忌。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以狗有關的習語大都是贊揚人的,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都是用來表示一個人很幸運,而在中國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是貶義,比如“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再比如中國人見面多握手表示歡迎,而在西方見面多擁抱親吻。如果交際雙方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誤解或尷尬。
交際雙方在交際時不考慮對方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經歷、知識等認知環境來進行交際,從而造成對方誤解,影響雙方的正常交際。如A:What time is it now?”B:“the postman has come.”,B 的回答沒有考慮到A 有無郵差送信以及是否郵差送信與自己的時間一致,從而導致A 不知道現在的實際時間,造成語用失誤。
中國學生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習慣將自己的母語語言規則用在英語語言中,這樣學生說出的英語生硬,還會給別人帶來不愉快的感覺。一個中國學生曾在一個來家做客的美國學生晚上臨走的時候說:“慢走”。美國學生非常吃驚,這就是語用規則遷移的影響造成的結果。如果中國學生說“have a good trip home”,美國學生就不會有這種反應了。
我們在學習英語時,要想避免語用失誤現象的發生,就要有意識地去學習研究西方的文化。首先,學校應開設西方文學課,向學生傳授英美文學知識。現在英美文學課只在英語專業課程中開展,而非英語專業學生并沒有對西方文化的專門學習。開設西方文學課可以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英語教師應盡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多看英美電影、電視、紀錄片等,通過英美電影、電視、紀錄片來了解英美文化。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學生通過比較中西方語言,可以快速地掌握中西方語言的本質特點。多數語用失誤是由母語的語言系統本身或語言文化的干擾造成的,從跨文化交際的現實出發,把母語和目的語進行具體比較,能有效幫助學生了解語用失誤的原因。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文化對比,開展語言文化差異的研究活動,認識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現如今,因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缺乏對語用知識的了解,所以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語用失誤的現象。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語用教學,使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行為、會話蘊涵、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語用教學與英語詞匯、語法一樣重要。對英語詞匯、語法學習得好,只是掌握了英語句子結構使用的一般規律,如果教師不教學生活的語言規律和習慣,學生就不能恰當地運用英語,成功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教師首先應該從句子的表達功能入手,講授必要的句型語用功能知識,這樣學生不僅知道句子的意義,而且還知道何時以及如何使用該句子。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英語語言交流,讓學生充分獲得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語用能力。
[1] 張媚琳.淺析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產生[J].考試周刊,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