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愛權
太倉市是德資企業高密度集聚地, 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了中國唯一一個 “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 精密機械產業是太倉市的支柱產業, 太倉精密機械產業的崛起與德資聚集有著密切關系。 在以德資企業為代表的外資企業的帶動下,民營精密機械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由此帶來了企業急需大量的精密機械人才, 迫使學院培養的學生要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 因此,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健雄學院”)在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重點建設好與精密機械相關的專業,著力打造好中德培訓中心。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建雄學院提出了教學產業園創新平臺, 形成了精密機械、生物醫藥、服務外包、電子信息、文化數字等五個教學產業園。
教學產業園是整合政府、 院校、 企業等三方資源,構建立體化職業教育育人環境,形成產、學、研、服務一體化的教學企業平臺載體。 其中,教學產業園的校企合作發展, 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 與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它具有利益主體多元化、資源利益共享化、后勤保障社會化等特征。 健雄學院以建設教學產業園為契機,創新管理體制,從政策支持、理論研究、體系構建、實踐運行、質量評價等層面研究如何保障教學產業園的健康穩定發展,實現其“學習、教學、實訓、實踐、生產、研發、服務” 七位一體的功能。 進而著力破解校企合作中“學校一頭熱”“工學兩張皮”“行業學校企業三分離”等機制體制的瓶頸。
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就是教學產業園中的一類,利用一定數量的精密機械類教學企業實體運作,來推動自身的發展和資源配置。 其功能是滿足工學結合課程的教學所需, 同時也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生產、研發、服務等“造血”功能。 園區中的企業在學院人力及技術資源支持下, 不僅能夠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夠由于支持教育、合作辦學,得到政府的政策傾斜。
建設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學院、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支持主要體現在:學院內部資源整合、調整和優化,配套設施到位,管理理念要更新,管理水平要跟得上,最重要的是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管理;政府在產業園的審批、優惠政策的給予、啟動資金的配套等方面給予支持。 可以說,沒有學院內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難以建立。
產業園要想得到學院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批準,必須要讓當地政府看到它將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 園內企業在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受益,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在園中迅速擴散,創新的技術和知識也會讓師生收益, 培養出緊跟市場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最終促進地區域經濟的發展。
學院必須要有相當優惠政策來吸引精密機械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的入駐。 企業是一種盈利性的經濟實體,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力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 因此,要想吸引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必須有相當的優惠政策,如地方稅收留存返還、廠房租金減免等,以達到雙贏。
入駐的企業必須是與專業群建設相符的、 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并有發展前景的企業。 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的教學目的是通過企業資源補充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 校企共同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引進的企業必須要進行篩選。 為了維持教學產業園的可持續發展, 入駐產業園的企業不僅屬于精密機械行業, 還必須在行業中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如技術水平先進、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等,以確保學生在其實習崗位上學到較為前沿的或主流的行業技術。
入駐企業必須與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一方面,院校能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開發課程,建設專業群、師資隊伍、實訓實習基地等;另一方面,校企通過勞動力、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和交換,從而獲得遠距離的知識和互補性的資源、資產,從而推動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的知識、信息交流,形成雙方共同穩定的發展良好局面。
為了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性人才,要做到以下三點:
(1)在整合和優化中德培訓中心現有硬件設施的基礎上,校企共同建設園區內的生產、實訓車間,其車間的實驗、 實訓設備應滿足生產和教學任務的同時,設備應適當超前。 由于學校的人才培養對于企業需求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滯后期, 目前培養的學生往往要等到1 到2 年以后才能實習和就業。 因此,學生只有在學校學習到先進的技術, 方能保證畢業后實現零距離的就業,滿足各用人單位的需求。
(2)學院還可以利用入園企業現有的環境和資源進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讓學生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做中學、學中做”,培養出綜合職業能力。
(3)園內實訓場所應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核心開展專業群建設,輻射“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等相關專業,盡量利用同樣的設備開展不同的實訓,實現資源共享。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知識的流動對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的“產品”質量、專業技術創新、太倉地區產業發展都至關重要。 因此,精密機械教學產業園要制定相關政策,廣開門路,引進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 企業內部培訓機構教師和管理人員作為學校的專職或兼職教師,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 在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的同時, 學院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園內企業和校外實習基地實踐, 同時也委派教師到國內外高校進行教育理論和專業技術理論方面的學習,不斷提高園內“雙師型”教師的比例。 按照企業生產和學生實訓設備構成、教師專業組成,組建“機械產品設計中心、 機械制造工程中心、 機電控制工程中心、模具設計與制造工程中心”四大教學團隊,開展實驗、實訓教學和項目運作。
(1)針對太倉精密機械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向,學院選取一批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相關、校企協同育人需求的典型企業, 分析太倉及周邊地區精密機械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及變化趨勢,理清專業群中各專業之間的協作關系,準確定位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校企人員組建專業課程開發工作組,通過對專業群服務的崗位群職業活動分析,確定“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 的崗位升遷過程中典型工作內容的變化,從而明確各專業核心崗位級別中由易到難、由簡單到綜合的崗位知識、能力及素質要求。 結合職業資格標準構建以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 同時開發配套教材。
(3)在園內進行教學的課程,考核評價方面引入園內企業評價機制, 形成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達到企業崗位對技能、知識及素質的要求。
學校和企業都有各自的文化, 兩種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但也具備相互交流的條件。 將企業的價值觀念、創業精神、經營理念、人際要素與學校文化進行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比如,從2007年起,德資企業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與健雄學院合辦的“訂單式”中德合作(博世)班,在中德培訓中心的運行與管理以及監控等方面引用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 通過運用工作程序文件,既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會議和溝通, 也優化了培訓師管理,使培訓員工責、權、利較好地結合,降低了職業培訓基地日常行政開支和工作成本, 提高了實踐教學服務質量和實訓基地管理工作效率, 節約了實訓基地日常開支和成本, 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雙方還可以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座談會、講座、展覽等),聯合舉辦各類技能競賽活動,為校企雙方的育人合作注入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形成企業文化影響校園文化、 先進高校文化引導企業文化的互動。
[1]周曉剛.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新途徑——教學產業園的建設構想[J].繼續教育研究,2013,(8).
[2]顧準.教學產業園——高職辦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
[3]陳福明,謝冬,牛士華.基于高職產業園建設的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J].黑河學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