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扣蘭
當前,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已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 但據調查,仍有在校大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不明確, 不會運用職業設計理論規劃生活與學習安排,規劃未來工作與人生發展,這對他們大學的學習成效和狀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使他們對自身不能準確定位,也不能提前做好步入社會的準備。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校結合大學生自身實際條件及其所處社會環境的客觀情況和實際需要,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學習職業規劃方法、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并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做出合理規劃的教育。 當今社會的快速變化和激烈的競爭形勢,職業不斷被調整,大學生的自我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一業定終身”的觀念已被打破,這對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 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 職業價值觀是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 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 理想、信念、世界觀對于職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職業價值觀上。做好青年引導工作,是黨對共青團的一貫要求,是黨賦予共青團的光榮任務。
首先,高校共青團充分發揮先進性,緊緊圍繞理想信念教育這一核心,從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出發,根據青年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社會的需求與學生的自身成長成才需要結合起來,塑造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品質,幫助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 其次,高校共青團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具有引領青年時尚的創新性和先鋒性,這是共青團與青年大學生的結合點。 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這個結合點,加大對青年學生職業規劃的思想引導力度。
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關系到國家未來人才的質量。 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載體是學生各類課程與教學活動,也就是“第一課堂”。 而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的, 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 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第一課堂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質, 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展作用巨大。
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人的一生。 青年時期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設計和形成階段, 大學時期更是職業準備期,也是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的重要時期。 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能力, 可以讓大學生認清未來發展,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改善自己的處境,掌握優勢、揚長避短,成為有效的就業者和創業者。
共青團是加強高校第二課堂的主要管理者和重要抓手,發揮著“管理、育人、服務”的基本職能。要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優勢, 有意識地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到第二課堂的建設中, 立足職業發展對能力素質的要求,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生第二課堂活動, 鍛煉提升學生個性職業發展規劃所需要的道德素質、業務技能、社會實踐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要素,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競爭力。
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 邀請專業領域專家或者成功畢業生來校交流,拓寬學生知識面,指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認清就業形勢,增強就業緊迫感,明確自己職業的發展基本方向。 組織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比賽, 進一步明晰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開展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挖掘校內資源,提供政策、資金、場地等支持;建設大學生創業園,為大學生從“計劃”轉為實際創業提供幫助。 聯系社會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舉辦專業技能比賽,將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等有機結合, 鍛煉各種職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培養職業精神。 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以拓展學生素質為主旨的各類社團活動,將廣大團員青年吸引到各種活動中,引導和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全面成長成才,充分發揮育人職能。
職業規劃是個人根據自身實際和需求, 結合社會發展需要,為自己確立職業方向、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而確定的方案。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技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活動過程。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否正確與合理,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得到檢驗,并不斷在實踐中得以修正和完善, 使其更符合自己的理想和社會的要求。
大學生僅明晰了專業和興趣是不夠的, 還要結合自身的在校學習、社會實踐、人際關系等情況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共青團工作應將實踐育人納入到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全過程,以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是職業生涯的準備期和探索期, 大學生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制定一份與本人興趣愛好、自身需要、社會需要相一致的職業生涯規劃書。
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開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 如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到基層去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是共青團倡導大學生到西部、 到基層去就業創業,是大學生受鍛煉、長才干、做貢獻的有效形式。 團組織要鼓勵優秀大學生到西部和欠發達地區去工作和創業, 并在服務過程中進行跟蹤培養,積極為他們的未來謀劃,以此作為提高大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
職業生涯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指導任務。 職業定位是做好職業規劃及職業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步。
職業定位是一個動態過程, 需要學生結合自己職業生涯的每個階段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不斷作出修正調整。 很多高校從大學一年級就設置職業發展規劃課程,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職業規劃,可以保證職業規劃的普及。
高校共青團可以發揮自身組織優勢, 鼓勵學生參與學生社團、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文體活動、專業實習、創業實踐等活動,同時在校園活動中對學生碰到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 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培養興趣,發揮特長,提高能力,更好認識自我,幫助大學生明確“己所愛、己所長、市所需”。 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盡早了解社會環境,以科學地剖析自我、定位方向、定位行業,從而在大學開始就準確進行職業定位。
[1]任鳳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
[2]陳兵.第二課堂活動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J].學理論,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