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錦林
在中國知網中,以“職業素養”作為檢索詞,以題名作為檢索項, 可以檢索到2500 多條相關學術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士學位論文等。 人們不僅研究普通高等院校、職業院校、中等職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問題, 還涉及各行各業從業人員職業素養提升問題。 關于“職業素養”的研究專著、編寫的教材也比較多。 如《職業素養提升》(寧焰等)《職業素養修煉》(梁楓)《職業素養基礎》(楊千樸)《職業素養提升》(楊儉修等)《安身立命之本: 職業基本素養》(劉蘭明等)《職業素養與職業發展》(毛慶根)《基本職業素養》(馬蜂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通用讀本》(朱芹)《通用職業素養訓練》(史曉鶴等)。 從眾多已有的職業素養研究文獻看, 人們關于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存在范疇界定模糊、概念交叉混淆、內涵層次含混、特征認識不一等問題。 在此,我們將列舉已有的主要內涵界定,以期進一步明晰職業素養的內涵,為走出概念模糊、混淆、錯亂的境地尋求對策。
仔細研讀已有職業素養研究文獻, 人們關于職業素養內涵界定太多、太雜,概念交叉混淆,內涵層次含混,讓人無法適從。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當前,人們對于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比較多,有些研究者的界定,確實非常有道理,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 但人們領略到另一研究者的界定時,又容易感到茫然。 目前幾乎是一位研究者給出一個概念界定。在此,我們列舉一些研究比較深入的內涵界定,以便更多的研究者關注職業素養的內涵, 進行更加深入研究探索。
人們對職業素養的界定, 比較集中于 “綜合品質”的觀點,但對綜合品質的內涵表述并不一致,存在差異。 如肖潤花(2013)認為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定, 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 是個體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的綜合品質。 包括職業道德、 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 高繡葉(2013)認為職業素養是學生在工作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等。 左衛青(2012)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 是企業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 龐捷敏等(2013)認為職業素養個體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童革(2013)、閔清等(2011)也認為職業素養是“綜合品質”。 他們雖然都傾向于“綜合品質”,但有的認為是“職業活動”中要求的,有的認為是“工作過程”中要求的,有的認為是“工作環境”中要求的。
而蔣乃平(2012)、王存國等(2010)認為職業素養屬于“綜合素質”。 張瓊(2012)認為職業素養屬于“心理特征”。 王紅巖(2012)認為職業素養屬于“行為規范”。 陳鑫(2013)認為職業素養是屬于“品質和能力”。 許亞瓊(2010)認為職業素養屬于“品質的集合”和“職業世界要求”。 羅箭華(2012)認為屬于“素質和修養”。 寧焰等(2012)認為職業素養是屬于“個性特征和行為能力”。 朱芹等(2012)認為職業素養屬于“品質和修養”。
楊千樸(2009)認為職業素養是特點人群成為一定職業的合格勞動者,在一定人文知識、科學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活動的領悟力、生產服務流程、工藝原理、行業規章、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等方面所進行的勤奮學習與涵養鍛煉的工夫, 以及在所有這些方面已達到的水平。 沈文英(2008)認為職業素養是通過學習和鍛煉,人們從事某種工作、專門業務或完成特定職責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即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具有的職業理想和信念、職業態度與興趣、職業責任與紀律、職業技能與職業情感等。 其所界定的范疇非常廣泛,與其他研究者界定得差別較大。
綜觀這些概念界定, 不能說某位研究者對概念界定存在明顯不當或錯誤。 但是,當我們把這么多職業素養界定的概念羅列在一起時,呈現千姿百態,讓人感覺眼花繚亂、不是滋味。 盡管有些概念界定非常接近、相似,但讓人感覺我們對職業素養的概念界定是這樣隨意、隨便,更不要說在概念界定以后列舉的職業素養包括的具體素養內容了。 上述職業素養概念的界定, 大部分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學術文獻中, 而且好幾項是同一種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而給出內涵不同的界定。
(1)職業素養與職業基本素養。 杜新安(2012)在總結多位研究者的基礎上提出職業基本素養, 認為職業基本素養是在眾多的職業素養中最為基礎的、最為核心的素養。 包括道德品質(誠信意識、公德意識),職業態度(敬業、務實、堅持、團隊),職業能力(執行力、表達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情緒控制能力)。 張金磊(2013)認為職業基本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等。 其中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是隱性素養,職業技能是顯性素養。 劉明蘭(2008)、馬蜂等(2012)認為職業基本素養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意志品質、進取心、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等。 所以,在研究中,有人把某項素養認為是職業基本素養,也有人認為是一般職業素養,而且對職業基本素養內涵認識不一致。
(2)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 許亞瓊(2010)認為職業素養是對職業能力概念的提升和深化, 使職業能力培養中不可忽視的因素重新得到人們重視。 職業素養作為個體的心理特征,是一種“元能力”,是調控人們運用職業能力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職業能力決定了能否完成工作, 職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工作質量。 “元能力”概念是借用心理學中“認知”與“元認知”的概念。 認為具備職業素養的人往往會給顧客愉悅感及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認同感。 這里容易讓人感到把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混在一起。
(3)職業基本素養與職業特有素養。陳宏武(2013)將職業素養分為職業基本素養和職業特有素養。 認為職業基本素養是現代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素養, 對一個人的職業素養發展終身起作用(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吃苦耐勞、遵紀守法等);職業特有素養是相應職業崗位(群)工作必備的素養(如企業崗位中的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參與管理意識),它是從業者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素養。 這里內涵交叉,“基本”不“基”、“特有”不“特”。
(4)職業顯性素養與職業隱性素養。 張瓊(2012)將職業素養分為顯性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創新能力)和隱性素養(道德意識、職業認同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獨立意識、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吃苦意識、競爭意識、抗挫折意識等)。而且認為顯性素養是專業素養, 隱性素養是非專業素養。 童革(2013)認為職業心態、職業作風、職業意識屬于隱性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行為屬于顯性職業素養。
當前,人們對職業素養包含內容的分類非常多,其中不乏互相矛盾的說法。 比較典型的有:一是有些研究者將職業素養高度概括后再細分。 如閔清等(2011)將職業素養分為職業理念(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形象),職業技能(職業知識、職業技術)。 強調職業理念是職業素養的精髓和根本,屬于“德”的范疇;職業技能是職業素養的基礎,屬于“才”的范疇。 王存國等(2010)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義務、職業技術、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榮譽和職業作風等),職業情感(職業興趣、職業美德、職業意志),職業習慣。 同時列舉“大樹理論”,認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是一棵樹的根系,而職業技能是枝、干、葉,一棵樹要想枝繁葉茂首先要根系發達。 梁楓(2012)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態度和職業技能, 職業態度包括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操守、職業信仰。 另外,許亞瓊(2010)將職業素養分為“與具體工作任務相聯系的職業素養”和“與日常職業情境相關的職業素養”。 董剛(2012)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歸屬感、職業知識和技能、職業行為習慣三個核心因素。 蔣乃平(2012)認為職業素養分為公共職業素養、行業職業素養、崗位職業素養。 金渝琳(2012)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
當然,有些界定將職業素養劃分得非常細,如肖潤花(2013)認為職業素養包括思想素養(政治素養、品德素養、職業理想),心理素養(進取心、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專業素養(文化知識、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創新能力),行為素養(團隊合作精神、敬業精神、責任心),社交素養(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楊千樸(2009)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通識、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尊嚴、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就業與創業能力。 寧焰等(2012)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專業知識技能、行為習慣和職業能力等。 既有先天遺傳因素,更有后天的學習、鍛煉和修養的成果。
從這些職業素養包含的具體內容看, 人們對職業素養內涵研究比較深入,但同時帶來的問題是,內涵層次含混不清,如誰包含誰的問題,誰與誰并列的問題。
許亞瓊(2010)認為職業素養具有養成性、情境性、統整性特征。 楊千樸(2009)認為職業素養具有規范性、綜合性、實踐性。 馬蜂等(2012)認為基本職業素養具有普適性、穩定性、內在性、發展性。 寧焰等(2012)認為職業素養具有職業性、相對穩定性、合成性、可擴展性。 肖潤花(2013)認為職業素養具有職業性、穩定性、內在性、整體性和發展性。 從這些職業素養的特征描述來看,對職業素養到底有哪些特征,人們的認識并不清晰。 同時對已經列出來特征,到底是不是職業素養的特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于如何界定職業素養,從眾多的內涵界定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不同的人,認識、經歷、經驗不同,對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肯定不同。 我們界定職業素養的最終目的,是研究如何培育職業素養、提升職業素養、修煉職業素養,一個人從事具體工作應該具有哪些職業素養, 而不是僅僅了解掌握職業素養的概念。 所以,借用王坤慶在《精神與教育——一種教育哲學視角的當代教育反思與建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1 版)一書的觀點,研究“什么是教育”比研究“教育是什么”要更可行、更有意義。 因為研究“什么是教育”,是更多地要求人們回答自己所認同的教育是什么, 而不是要求所有人同意某個人說的“教育是什么”。 這樣關于教育問題的思考可能會獲得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所以沿著“教育是什么”的思路走下去,我們的研究道路只能越走越窄,而循著“什么是教育”的思路走下去,也許我們會得到一些前人所沒有得到的東西, 或者已有的說法可以求得更加完整的證明。 因此,他主張人們思考教育問題要換一種思路, 即由 “教育是什么”轉向追問“什么是教育”。 那么對于職業素養的界定,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從“職業素養是什么”轉向“什么是職業素養”。 我們面向企業、面向學生、面向學校、面向社會,找尋那些學生應該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東西, 努力實現在合適的時間、 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 在各行各業,從業者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千差萬別,不是一兩個詞、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的。 與其我們把職業素養的范疇邊界界定得自認為一清而楚, 等著后來研究者推翻、修正或更替;還不如采取開放的心態,讓每個研究都有機會把自己研究得出結論屬于職業素養范疇的內容逐步地、慢慢的放進來,讓大家給予認同或不認同。 職業素養內涵的研究將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充實。 事實上,當我們看到一個個“職業素養是什么”的界定,其實還是很模糊的感覺。 而當研究者列舉出一個個屬于職業素養范疇的內容時, 我們才真切地感到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性、緊迫性。
對于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如果我們按照“職業素養是什么”思路進行,這是采用歸納的方法進行研究, 假設自己已經研究掌握了職業素養的方方面面的具體情形基礎上進行概括總結。 事實上,我們對職業素養的認識還遠遠不足,因為經濟在發展、社會在變化、科技在進步,社會各行各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內容都在不斷變化,如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等,所以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應該具有的職業素養,不是我們可以預先考慮周全的。 即使我們千方百計想考慮周全,也是無能為力的。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對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我們要按照“什么是職業素養”的思路進行,這是采用演繹的方法進行研究。 我們只給出“職業素養”的概念,對于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可以眾說紛紜,讓人們都來思考什么是職業素養,哪些屬于職業素養的范疇,把這些認為屬于職業素養范疇的具體內容研究透徹, 尋找提升的途徑。 比如我們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責任心、自信心、執行力、創造力屬于職業素養范疇,那就積極思考如何提高這些素養,而不再緊緊拘泥于職業素養是 “品質與修養”“素質與修養”“品質與能力”“個性特征與行為能力”,還是“綜合品質”“綜合素質”“行為特征”“心理特征”。 每個研究者通過研究哪些屬于職業素養的范疇, 特別是研究與具體行業、具體崗位密切聯系的職業素養,來深化人們對職業素養的認識,積極尋求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不是讓所有人認同某一個人關于“職業素養是什么”的觀點。 這樣的思路要開闊得許多,研究的成果可以更加豐富,研究的深度可以更加透徹。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 人們更多地認為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 職業意識、 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 但事實上,對職業素養的內涵,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此,或者僅此不能讓人們真正理解、掌握在具體的從業過程需要具備哪些職業素養, 因為這些還只是比較抽象的、概括的。 現實經濟生活涉及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是不同的,因此,對職業素養內涵的層次劃分,需要細化到具體的行業、職業、崗位,企業提供的具體產品、具體服務。 當然,這會導致人們對更加具體的職業素養認識的困境。 因此,我們要主動吸收行業組織研究的從業人員職業素養要求,典型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如計算機行業,可以關注微軟、聯想等知名品牌企業對員工的素養要求;家電行業,應關注索尼、海爾、長虹等知名品牌企業對員工的素養要求。 這樣,我們將把職業素養的具體化更貼近實際,提高應用性、針對性、實效性。 事實上,很多知名企業,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提煉出了非常具體的員工職業素養要求,而且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 如微軟公司——誠實守信,公開交流,尊重他人,與他人共同進步,信手對客戶、投資人、合作伙伴和雇員的承諾,對結果負責。Google 公司——堅決不做邪惡的事情,專注解決客戶問題,堅決以網絡全體利益為首。海爾集團——真誠到永遠。申通快遞——提供快速、準確、安全、周到的服務,客戶滿意。
[1]肖潤花.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內涵體系建設[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2).
[2] 高繡葉. 基于職業素養視角下的高校實踐教學功能初探[J].成人教育,2013,(11).
[3]左衛青.淺談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J].財會教育,2012,(4).
[4]龐捷敏.以職業活動模式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
[5]楊千樸.職業基本素養[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沈文英.論高職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雞西大學學報,2008,(6).
[7]杜新安.高職生職業基本素養課題內容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2,(26).
[8]張金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J].教育評論,2013,(3).
[9]許亞瓊.職業素養概念界定與特征分析[J].職教論壇,2010,(25).
[10]陳宏武,陳鑫.全人教育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3,(11).
[11]張瓊.高職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系構建與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12,(21).
[12]閔清,黃曉初等.中職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職教論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