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 琪 蘇宏林
“汽車機械基礎”是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制造、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以及汽車檢測等汽車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 它是引領學生進入專業領域的先頭專業課程, 具有很強的專業基礎性、動手實踐性和內容綜合性等特點,在專業培養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它的主要教學內容既包括傳統“機械基礎”課程的相關內容,還包括與汽車類專業相關的專業實踐內容,以及機械制圖、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 甚至還包括汽車文化等大量專業基礎內容。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在汽車大類專業課程體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應該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實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依據當前社會對汽車人才的需求與“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特點,以及新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情,我院積極探索“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以適應當前發展,更好地培養出合格的汽車類專業人才。
“汽車機械基礎” 課程擁有豐富的綜合教學內容,它包括了傳統教學中的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工程材料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內容。 要想把原來多門課程知識整合到一門課程中且保證知識的連續性,首要任務就是要對課程教學內容有效整合。
汽車類專業較傳統專業而言發展時間不長,“汽車機械基礎” 課程的實驗實踐課時大都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 比如材料拉伸、機構原理、減速器性能分析、齒輪泵的拆裝等實驗實踐教學,雖然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沒有系統實驗實踐設計,也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更多設計與專業相關的實驗。
當前大多數“汽車機械基礎”課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與實驗等成績按權重綜合考核方式, 但此種考核方式存在弊端。 因為該門課程內容繁多,要想考核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要求, 既能形成一定知識理論架構,又要實用為主,單一的期末考核方式明顯不夠完善,無法全面考核學生學習效果。
2014-2020 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中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明確方向:“推動教學內容改革, 按照企業真實的技術和裝備水平設計理論、技術和實訓課程;推動教學流程改革,依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業務流程設計教學空間和課程模塊。 ”“汽車機械基礎”作為汽車大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課改也應該且必須和該意見一致。 因此,在該課程教學改革中, 首先應明確其繁多的教學內容中的重中之重,在“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基礎下,還需增強學生專業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實踐操作的增強。 將一些前述或后續課程中詳細講授的內容省略,一般講的內容放松,基礎性的內容加強;在試驗實踐換件設計中變換汽車真實零部件為實驗實踐對象,例如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環節的齒輪泵的拆裝,可以將傳統的CB-B 型外嚙合齒輪泵實驗對象改成YHCB 型汽車圓弧齒輪泵, 這既能讓學生在實驗該門課程時更加貼近專業, 也有利于培養其專業學習興趣。 表1 為整合后90 學時”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設置。

表1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設置
將傳統理論課堂搬到實驗室或工業實訓中心,改變一直以理論講授為主現場式教學。 根據每次課程教授內容的不同, 提供給學生下次課程的實驗實踐工具、對象,讓其課后查閱資料,教師在課前準備實驗,讓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一致更新。 在現場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 還可以針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板書、理論推導。 在一體化教室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更加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在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考核模式研究下,提出課程過程考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分別設置力學基礎、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機械傳動與常用機構、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公差與配合等五大考核節點,每一節點的考核安排在整體授課過程中。同時,分別對實驗實踐環節、課堂考勤、課后作業賦予一定權重,計入總分。通過分權積分、過程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檢驗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效果。
作為汽車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汽車機械基礎”無論在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構建,還是專業素質養成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更是承上啟下,聯接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因此,積極探索“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方向,研究新形勢下適合學生學情的清晰的知識結構設置、 多樣化的講授方式和方法、過程跟蹤式的考核方式,以及開發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實驗實踐環節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專業知識學習, 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素質,才能更好地實現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目標。
[1]侯鎖軍,劉慶.高職院校”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
[2]周寧.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輕工科技,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