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坤 王振宇 常彬斌
1.將現行的各項暫行條例升級為法律法規,對稅收各相關事項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確定。加強法律約束力,確保各項稅收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立法的同時,應加強對稅收征管人員綜合素質和稅收工作專業知識的培訓輔導,增強其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要適當賦予省級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限。中央政府合理劃分一部分稅收立法權給地方,保障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歸集收入,這是我國構建地方稅體系的基礎。在劃分與事權相匹配的稅權的過程中,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必不可少。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所不同,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也不同,中央政府統一設置的稅收法律法規并不能完全適合所有地區的實際需求,因而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的稅收立法權十分必要。各省級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稅源情況,在合理的范圍內科學制定適合本地發展的稅收法律法規,對調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合理配置有限社會資源、滿足社會居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提高地方對增值稅的分享比例。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不利于地方政府開展相關工作,制約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分配規定:“營改增”后,原來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征收過后產生的稅收仍歸地方所有。這種暫行的政策容易造成征收體制的混亂及不規范稅收現象出現。針對這種現象,應在進行“營改增”的同時,科學界定增值稅在中央與地方間的分配比例,減少地方的稅收損失。隨著增值稅取代營業稅,新的增值稅中央與地方分成比例可調整為3∶2,從而保證地方的稅收收入,確保地方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
2.改善現行稅收體制中以費代稅等不合理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分散了地方的稅收能力,而且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不利于政府發揮稅收調控地方經濟的職能。完善我國現行地方稅體系,改革現有的不合理收費現象,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方的稅收收入規模。
3.優化稅務機構人力資源配置。合理劃分基層稅收征管、稽查隊伍,對降低稅收征管成本有一定作用。應強化稅務工作人員依法征稅的理念建設,減少因稅務工作失誤造成的稅收流失。
1.建立以財產稅為主體的地方稅體系。選擇以財產稅作為地方稅主體稅種是由財產稅自身的優越性所決定的。首先,財產稅的稅源流動性低,它的征收對地方經濟的影響較小。并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財產稅的征收將有較寬廣的稅基,稅收收入來源和規模與其他稅種相比十分可觀。其次,各種不動產有不同的形態、結構、地理位置、歷史年限等差異,財產稅的征收方案與方法各不相同,這對增加地方稅收收入、調動地方稅務征管機構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有一定促進作用。最后,征收財產稅對調節地區間與地區內收入差距有較強作用,有利于社會共同進步、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
近年來,隨著我國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為開征以房產稅為代表的財產稅提供了充足的稅源。在完善房產稅的過程中,首先要擴大房產稅的征收范圍,可將房產稅征收范圍擴展到農村地區,并考慮對存量房征收。其次要合理設定房產稅稅率,規范計稅依據,避免重復征稅。
2.構建穩健的輔助稅種體系。第一,逐步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目前,資源稅收入在我國地方稅體系中所占比重較小,2011年資源稅收入占地方稅收不到2%,對地方稅收的貢獻較小。應發揮資源調節級差收入和籌集稅收收入的功能,分地區逐漸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如將森林和水資源逐步調整為征收對象;適當調整資源稅的稅率,增加資源稅的稅負水平,提高資源稅收入;改變資源稅的計征方式,改從量計征為從價計征,以期與資源市場價格相聯系,發揮資源稅的調控功能。第二,將城市維護建設稅變為獨立的稅種。改變城市維護建設稅的附加稅性質,不再依附于增值稅、消費稅及營業稅,而是成為一個獨立稅種,其收入用于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相應地,城市維護建設稅的計稅依據可考慮變為城市生產經營者的收入額,而征稅稅率的調整則可由省級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具體調整。第三,逐步將土地增值稅合并到房產稅中。對土地增值稅的改革要充分發揮其調節房地產市場價格、抑制投機炒房、調整房產收益格局的作用,基本思路是將土地增值稅內化到房地產稅收體系中,逐漸取消土地增值稅,用所得稅來對原轉讓取得的增值額征稅。這有利于深化稅制改革、培育新的地方稅體系主體稅種。第四,開征環境保護稅。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工業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已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的一大阻礙。通過開征環境保護稅,將企業經營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治理費用融合進企業日常經營的生產成本中,通過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來控制環境污染。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有利于控制環境污染,促進工業企業采用高新生產技術,更新企業生產設備與排污設備,將環保節能意識充分融入企業生產經營之中。第五,開征遺產與贈與稅來籌集稅收收入。現階段,應先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進行試點,采用累進稅率,且試點階段起征點不宜過低。另外,有效控制稅源也是開征遺產與贈與稅必須注重的一點,要建立對富裕人群的財產監督,防止財產向國外轉移。
(李摘自《經濟縱橫》2014年第1期《“營改增”背景下完善地方稅體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