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璐
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技能人才與提升勞動力素質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智力來源。在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校企合作辦學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①然而,從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情況來看,合作過于形式化、合作層次低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障礙。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職業教育領域也對各種校企合作形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走出了如集團化辦學、廠中校辦學以及校中廠辦學等多元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模式,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校企一體化辦學能夠將教育與產業、職業院校與企業有機地連接起來,是我國教育與市場發展、產業升級的產物,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
為了更好地理解校企一體化辦學機制的內涵,首先有必要對其進行拆分解讀。關于“機制”一詞的解釋,最早發源于希臘語的MECHANE,是指機器的構造原理和運作形式。在我國應用寫作大百科中對其也做出了相關的解釋,機制原指機器在運作過程中,其內部各個部分的組合、轉動、制約的相互關系。隨著社會化的不斷發展,機制也被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如在18世紀末,機制一詞逐漸被引入生物學和醫學之中,將其定義為生物有機體內部組織間的結合原理和方式。到了現代社會以后,機制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當中,泛指促使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內部結構的作用形式與引發方式,主要包含了事物要素間的耦合原理、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發生作用的程序與轉換機制等方面的內容。②根據前人對機制的解釋,筆者認為要更好地理解機制的內涵,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把握:第一,事物的發展要以各部分的存在為基點,這樣是機制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只有事物各部分保持完整,才需要協調各個部分之間作用方式和聯系的問題;第二,事物各個部分作用方式的協調一定是以一種具體的運行關系為載體,機制作為這個載體,能夠很好地將各個部分串聯起來,以發揮事物各要素的作用。
關于“一體化”的定義,原為部分結合成為整體之意。根據《社會科學新詞典》對其解釋為將事物的特質與整體事物體系之間、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功能關系,將二者整合或整化為一體,達到相互緊密配合的過程。③而《新語詞大詞典》對其的解釋是把密切相關的兩種或幾種事物在某種意義上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或努力使它們在某一方面統一起來。④根據以上解釋,我們認為一體化是指多個原來相互獨立的主權實體通過某種方式逐步結合成為一個單一實體的過程。在我國2010年頒布的《職業教育發展改革實施綱領》中對校企一體化辦學也做了相關的闡釋,將其定義為“校企雙方聯合培養學生,共同搭建實踐培訓基地或平臺、合作開發課程和教材、聯合培養師資、組織實施頂崗實習、共建產品設計和研發基地,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基礎,最終實現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是指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為了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企業進行聯合辦學、緊密合作以提升雙方的發展競爭力,兩者仍維持獨立的法律個體,雙方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兩者的資源共享、風險共擔、過程共管、利益共享的過程。
根據以上的切片式分析,可見校企一體化辦學是校企合作發展較為高級的階段,也是校企合作辦學的一種創新形式,校企一體化辦學不僅表現為校企之間的人、財、物、文化、科技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共通和融合,更是校企之間的合作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邁進的新階段,這也是校企合作發展的趨勢和走向。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機制指的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兩者要素資源或合作現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和運行方式,這種運作形式或發生關系能夠有效地將校企之間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整合起來,以使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發生,該機制主要包括了價值認同機制、制度保障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合作共管機制、協調發展機制等多方面的內容。
從校企合作辦學的過程來看,文化價值理念沖突是制約校企一體化辦學的重要因素,也是校企合作中較為顯著的沖突之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特倫斯·迪爾(Terrence E.Deal)和麥肯錫咨詢公司顧問阿倫·肯尼迪(Allan Kennedy)在《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一書中寫道:“價值理念是組織成員共享的思想信仰、行為準則和規范體系。”⑤不同組織在合作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價值理念的不同。作為兩個獨立組織的職業院校和企業,兩者所代表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導致校企合作主體沖突的主要根源。
首先,企業在合作辦學的思想價值層面上存在瓶頸。企業和職業院校是分屬于不同系統的兩個獨立主體,并且在職業教育發展之初學校與企業完全處于一種分離的狀態,很少發生相應的合作關系。提到教育,大眾所能想到的就是學校所承擔的事務,很少聯想到企業的參與;而提到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人們所想到的往往局限在保障員工權利、環境保護、增加就業、慈善公益等方面的內容,很少將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作為其社會責任之一。
其次,職業院校在合作辦學的思想價值層面上也存在瓶頸。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較短,并且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很多職業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對“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還未能充分接受和透徹理解,對校企合作辦學存在很大的保留態度。與此同時,還有些職業院校一線教學人員認為校企一體化辦學會干擾到正常的教學運轉,無論對教學或者科研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擔憂“引企入校”會帶來各種商業化行為導致教育無序,從這方面來看,職業院校思想觀念的片面化也直接影響了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層次和深度。
最后,校企在思想價值上存在短視行為,缺乏共同的認識,限制了校企一體化辦學的順利開展。一方面,職業教育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必須做好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完美嫁接,這也就需要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與企業緊密聯系。⑥另一方面,企業要實現持續盈利,擴大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就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下大力氣。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長期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對其進行人才輸送,對此,企業也要主動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人才。從當前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實踐情況來看,職業院校與企業囿于眼前利益、時間成本、風險責任、利益分攤等矛盾和沖突,未能達成價值共識,校企合作存在流于形式、時間短等問題,與“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研發、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發展目標有較大差距。
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不斷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同時也高度重視校企合作辦學的發展。通過各地一體化辦學的實踐,校企合作辦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關于校企一體化辦學的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設卻十分薄弱,不利于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持續穩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與職業教育辦學相關的法律、制度較為滯后。⑦盡管近年來職業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主要是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法律更新速度緩慢,與其配套的下位法較少,導致法律執行不到位。
其次,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法律制度短缺。我國《職業教育法》雖規定“企事業單位等相關組織應積極接納職業院校的學生實習和教師培訓,對接收的企業或事業單位,應當給予當地規定的勞動報酬”,但在真正落實這一法規條款時,并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的利益未能得到體現。然而,在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法律、制度建設方面,特別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缺乏相應的法律、政策與制度的規范和引導,如在校企合作中對各自的責、權、利的規范和保障,在實訓教學或者頂崗實習中學生權利的保障,都缺乏相關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和指導。
最后,現有的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政策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從政策性質來看,關于校企合作,教育部出臺實施的“呼吁性”政策較多,切實保障兩者一體化辦學的保障政策較少;二是從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層面來看,以國家宏觀層面制定的指導性和原則性政策居多,而地方政府相配套實施的政策較少;三是從政策應用功能來講,很大一部分政策是建議性或者指導性的,缺乏一些強制性與激勵性的政策。⑧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參與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最為直接和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為自身發展提供人才需要,這也是企業利益與學校利益的結合點。⑨然而從現實來看,現有的教育體制以及校企之間存在利益偏差,未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回報,以至于影響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從企業自身來說,盡管近年來“技術荒”“用工荒”等問題日益顯現并呈現出加劇的趨勢,但企業參與職業技術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仍然較低,并且在我國勞動力買方市場的環境下,大部分企業主要以眼前既得利益為主。盡管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但是在直接、短期利益的驅使下,企業更多關注的是自身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與招聘,忽視了學校對人力資源的培養過程,不愿向職業教育領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導致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
校企雙方作為教育和經濟兩個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利益導向方面,企業更多注重和追求的是短期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作為系統人才培養的職業院校一方,追求的是教育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將人才培養作為一個連貫的、長期的系統教育工程,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所表達思想的一樣。而校企合作辦學的效益大多是隱性化和長期性的,企業的短期經濟利益導向與職業院校長期教育功能之間的訴求差異直接導致二者行為方式的不同。⑩由于聘用職業院校在校生的成本很低,企業在利潤的驅使下不間斷地生產,長時間、高強度地使用學生,不僅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沖擊,也會影響學校教學計劃的順利開展。近些年,企業壓榨學生的丑聞也不斷地被曝出,對校企合作辦學的社會聲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總之,校企利益導向差異直接影響一體化辦學效度的發揮。
校企一體化辦學是多元價值導向下的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是一種主體性的判斷傾向,在組織或個人發展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內在價值尺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事物間相互聯系相通的。[11]組織和成員在發展中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與評判價值。學校和企業作為價值評判的兩個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認同標準或規則,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價值沖突。因此,要實現兩者一體化辦學的效用價值,就需要構建一套價值認同機制,從合作理念上統一校企的認識。盡管校企之間存在發展目標、組織文化、管理模式、運作方式、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差異,但兩者在社會組成單元中不是具有競爭關系的獨立組織。從社會發展分工來看,職業院校是以技能型人才的培育為根本,是人才的“流出口”;企業是以社會化生產或經營為主的組織,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是技能人才的“流入口”。[12]由此來看,兩者盡管價值取向存在差異,但人才供給與需求是二者合作的結合點。從師資的流動性來看,職業院校發展離不開“雙師型”隊伍的建設,而企業在發展中面對著日益變幻的經濟形勢、產業升級轉型以及生產發展方式的變革,亟待對員工進行培訓以適應社會潮流,在此,為校企合作又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也使兩者之間的合作辦學成為可能。歸根結底,職業院校與企業對高層次、技能型人才都有相關的需求,正是這種天然的依存關系構成了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共同基礎和價值,也就是價值認同。
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價值認同機制是指在政府與行業的指引下,以具有技能型人才培養單位的職業院校和具有先進技術與文化的企業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價值目標,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通互融,統一價值認識,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資源在職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共同塑造具有可持續發展職業能力的師生與企業員工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規范。只有職業院校與企業在一體化辦學中關于人才培養的價值理念達到一致,實現雙方的價值認同,才能更為有效地實現校企的共同發展。[13]
法律、政策與制度保障是校企一體化辦學有序運轉的基礎,只有具備完善的法律、政策和制度體系,校企合作才能得以持續、有效地開展。[14]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的法律、政策、制度保障機制是指政府或行業協會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所建立的政策、法規和制度研究室,并隨著校企一體化辦學的不斷深化,而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與法規予以跟進,實現校企一體化辦學的良性發展。從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情況來看,相關的指導政策與制度比較匱乏,且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一方面,無法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學的積極性,就此出現了職業院校“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校企合作辦學中的形式化、隨意性和無序化現象比較嚴重,嚴重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政府必須從政策、制度的構建入手,適時制定并不斷完善有關校企合作的稅收、產業、金融、就業以及激勵等政策。通過法律、政策與制度的制定,進一步理順政府、行業、職業院校與企業在校企一體化辦學中的關系,建立職業教育辦學的責任分擔體系。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的重視程度,切實履行自身職責,要將校企合作辦學作為一項長期的教育發展戰略來抓。一是加強校企合作統籌協調。[15]針對參與一體化辦學的企業,制定相關稅收或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其加大對職業教育辦學的投入力度,接收學生參與頂崗實習和教師頂崗鍛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雙師型”隊伍,使師生能夠全面深入了解本行業的新設備、新技術與新工藝,掌握一手的生產實踐經驗,在熟悉企業的生產流程和操作規范的基礎上,積極投身于產品生產、研發中。二是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將企業先進的經營管理與生產理念引入職業教育的課堂,以企業內部工人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并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更新企業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三是制定科學性、前瞻性與戰略性的教學規章體系。研究制定與校企一體化辦學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形成定位明晰、政策扶持到位、市場公平競爭的政策支撐環境,使我國的校企一體化辦學盡快步入制度化發展軌道。
育人和逐利分別是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動力源泉,兩者目標導向的差異是構成校企利益沖突的根源,不管是育人為先,還是逐利為先,這些都是校企一體化辦學情境中固然存在的矛盾體,也是校企合作的利益連接點,同時也是各自的價值訴求表達,可以說缺一不可,否則兩者的合作就難以為繼。從校企合作的利益價值方面來看,二者的利益沖突是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消除的,但可以通過價值共享、利益共分、資源整合等途徑,構建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利益共享機制,實現校企由利益沖突轉為利益聚合。
校企合作辦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利益主體在長期博弈中合力推進的結果[16],我們知道政府、企業、行業以及職業院校作為校企合作辦學中的利益相關者,各自代表著不同群體或組織的利益。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是以社會價值最大化為發展目標,以公眾利益為本,在加大對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基礎上,也通過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從企業層面開看,校企合作離不開企業一方,不然就無任何意義,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層次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自身對投資—收益比的估算。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于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不同,如在粗放型的生產階段,對人才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一般性的社會人才就能夠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對校企合作的態度自然也不是很強烈。[17]只有企業發展到社會人才無法滿足其需要的時候,企業才會向職業院校靠攏,校企聯合辦學才成為可能。從行業層面來看,行業參與職業教育合作辦學的主要動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行業人才和技術發展的關注,同時,行業參與一體化辦學程度的高低受到行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影響,當行業發展處于較為成熟的階段時期,組織的各項功能也較為完備,參與職業教育一體化辦學的層次也就越高。
由此可見,盡管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各主體的利益取向不同,通過建立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職業教育發展成果的共享,才能為校企合作辦學增加驅動力。從根本上說,校企之間的合作就是教育與經濟的連接,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人才資源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促成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動力,也是校企之間的價值共享結合點。[18]一方面,校企合作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產品開發平臺,可以借助學校現有的教研資源進行企業研發升級,為企業發展提供后備動力;另一方面,學校科研利用企業這個生產平臺,實現科研成果的開發和轉化,在利益分配方面實現校企共享,對學校和企業雙方而言都是互惠互利、資源互補的重要平臺,能夠使校企雙方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建立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多層次機構間的有序合作,進而將不同單位性質和行政隸屬的獨立決策實體間的合作規范化。[19]為了加強合作主體間的協調,保障校企一體化辦學政策的科學性、規范性與可行性,構建一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門間、企業行業與職業院校間的多層次協調的部門,切實明確校企辦學協調機構的職能與權限,不斷增強其在校企合作間的協調能力,并使其保持較高的權威性和獨立性。
一方面,從國家層面講,可成立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的,財政、產業、稅務與人保等部門聯合參與組成的全國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領導機構,該機構主要負責校企一體化辦學制度的頂層設計、相關政策框架體系的擬定以及大政方針的制定。
另一方面,從地方層面講,可以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與企業協會一道組織成立校企一體化辦學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制定校企合作的實施細則、合作方針以及校企合作績效考核辦法,做到統一協調、定期檢查當地各類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開展狀況,將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成果作為職業院校辦學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標因素,定期對校企一體化辦學工作表現突出的學校和企業進行表彰與獎勵。除此之外,還應成立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評估與監督組織,其工作內容和職責主要是對校企合作有關的政策方案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評估與反饋,監督職能主要包括對政府各級職能部門在內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在校企合作辦學的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時修正、調整、繼續或中止相關政策。
與此同時,加強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協調機制的建設,還應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聯席會議制度,并定期召開相關會議,對校企一體化辦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改進的方法,對推進校企一體化辦學提出建議。各級政府還應為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鼓勵校企合作辦學。[20]從校企人事管理上,應積極鼓勵企業內部人員與學校教師開展交叉任職,變校企間的單向聘任為雙向兼職,在校企人事管理上率先實現校企一體化。
總之,構建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的辦學機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為企業在發展道路上優化產品品質、提升技術含量、提供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支撐。同時,職業院校與企業是校企一體化運行系統的主體要素,雙方在校企一體化運行過程中互為要素、互為動力、互為制約。在處理校企一體化的主體關系時,應遵循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和內部規律。校企資源具有廣泛的互補性,校企一體化辦學在校企間建立合作而非競爭關系的戰略聯盟,有利于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資源的充分整合與共享,加快新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直接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弘揚依托產業辦學的優良傳統,探索新時期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新機制,是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破解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諸多中、微觀困惑的對策之一。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出現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既是產業發展、市場機制和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規律作用的產物,更是校企長期合作、積極探索的必然結果。實踐表明,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能夠有效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崗位的良性互動與發展。
[注釋]
①周世青.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N].人民日報,2011-10-27.
②劉建明,張明根.應用寫作大百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150.
③汝信.社會科學新辭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1083.
④韓明安.新語詞大詞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578.
⑤(美)羅伯特·G.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竇衛霖,溫建平,王越,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93.
⑥張濤,熊愛玲,彭尚平.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8):11.
⑦葉鑒銘,梁寧森.高職“校企一體化”動力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09(19):21.
⑧胡艷曦,曹立生,劉永紅.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4.
⑨杭瑞友,葛竹興,朱其志.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價值認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12):18.
⑩周世青,何萬一.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發展動因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52.
[11]黃文偉,舒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主體沖突的功能與實現[J].職教論壇,2012(3):13.
[12]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90.
[13]張濤,鄧治春,彭尚平.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及機制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3(3):7.
[14]褚國建.論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機制及其優化[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85.
[15]潘四發,卞愛美,李雄飛.校企一體化協同創新辦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7):32.
[16]陶言誠.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展望[J].職教論壇,2013(23):67.
[17]張濤,羅旭,彭尚平.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2(27):5.
[18]蘭小云.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芻議[J].現代教育管理,2012(6):73.
[19]王亞鵬.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4):52.
[20]師承瑞.校企一體化創新高職辦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