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玲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540)
J 圖式理論與外語教學的背景知識
郭婉玲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540)
認知科學認為學習就是人們的內部思維與外部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圖式理論對于外語教學過程有所幫助,因為它引入了背景知識。本文介紹圖示理論,分析它在外語教學中有關背景知識的作用,并將其與合外語教學過程相結合,目的在于探索圖示理論對于外語教學的意義。
圖示的認知概念;圖示理論;背景知識;外語教學
認知科學認為人們是通過其內部思維和外部環境的互動了解世界的。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學好一門語言,我們也需要將這門語言與我們的背景知識互相聯系在一起-即母語背景知識與外語知識相聯系。相比較過去的學語言的觀點即“學語言形式”,近來的觀點更注意“學語言語意”。就是說所學的語言知識應該在真正的應用中有真正的意義。
(一)圖式理論的認識概念
認知科學認為人們通過自己與世界外部環境的互動來了解這個世界。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有兩種最基本的互動方式,即范疇化和意象圖式化化。范疇化是處于理解事物的層面,而意象圖式是處于另一層面,即理解事物與事物之前的關聯,是高一級的認識方式的層面。拉考夫(Lakoff 1987)稱之為“動覺意象圖式”, 簡稱“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是基于人們對于物質世界的認知以及他們的體驗形成的。這包括各種結構,比如路徑、行動力、容納等,以及空間與方向的各種關系,比如上與下、前與后、部分與整體、核心與邊緣等 ( Saeed, 2000: 43)。 比如:
(1) 容納圖式,來自我們的生活經驗。當我們一次又一次體驗了容納相關的事物并不自覺地將這些體驗的圖式存儲于我們的腦海中以后,就形成了容納圖式。
1) I take a pen out from a pencil box.
2) The teacher goes out from the classroom.
(2) 路徑圖式, 同樣來自我們的日常經驗。當我們多次反復地來去某些地方,我們對這個過程的路徑產生一個路徑圖式,即我們學到了旅程的一些構成元素包括出發地、終點、方向,或者包括一些路上的其它事物,比如方式等。接著,我們潛意識想到了路徑圖式,例如“來去”以及我們遇到這個旅程上同樣的事件時的各種元素。
1) I go to school from home by bus today.
2) It takes 1 hour to fly from Shantow to Hongkong.
(3) 位置圖式, 由于我們經歷了位置相關的事件后在腦海中形成的圖式。一般我們都很自然地理解各種關于位置的句子,因為這樣的句子即語言能夠激活我們腦中的位置圖式,例如上面與下面、前面與下面。而且同時我們也理解這些關系。
1)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
2) There is a map on the wall.
(二)圖式理論的作用
圖式理論是“一個覆蓋個體各種認識模式的一個術語,這些模式的核心為圖式概念和其它相關概念如框架、情節、和腳本(Simpson, 2004: 89) 。腳本是指一些具體的例子,圖式是指總體上的概念。我們可以對一些圖式的形態進行這樣的推導:
(1)個體圖式, 指個體對于內部結構和事物外部關系的認知;
(2)社會圖式, 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某種傳統觀念對于內部結構和事物、事件的外部關系的認識。
(3)文化圖式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對于事物和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關系具有的典型認知方式。
考卡夫(Koffka,1935/1963)曾對記憶這一認知過程分為陳述性的、程序性的和連續性的記憶。而安德森(Anderson,1983, 1985)也曾將我們所學的知識陳述性和程序性的知識。他指出各種圖式就如同相互交織的網絡,描繪著復雜的概念。這些描述概念的圖式可以將陳述性的知識呈現在我們的大腦中?;谶@些說作者歸納出幾條關于圖式的基本原則:
(1) 有利于已知概念的推斷;
(2) 促進學習者組織和理解新信息;
(3) 可用來推導出記憶中迷失的信息。
(一)外語教學中的背景知識
語言是從社會的歷史中發展起來的,它可被當作人類的一種知識的表現。如果我們要學會這種知識,我們就需要理解這門語言所發展起來的社會背景,否則,即便我們學會了它的形式,我們仍不能正確地理解它并恰如其分地使用它。這就要求在外語教學中必須引入語言的背景知識。
(二)外語教學中的圖式和背景知識
認知語言觀認為語言的習得與其它復雜的認知技能一樣,是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的。而圖式的結構將我們的生活經驗和我們的認知方式比如語言聯系起來。因此,圖式理論將有助于外語的學習和教學。
通過激發學生母語語境里的圖式,運用這些圖式知識去理解外語的形式:
(1)首先在母語背景里理解外語的意義;
(2)然后引入外語的圖式來理解外語,使外語的形式能用來表過真正交流中的有用信息。
(一)母語的背景知識的選擇
在外語教學領域中,較新的教學方法,例如意念-情景教學法、交流法和任務-導向教學法,者將交際能力的發展當作學習外語的目標。但阻礙學生們迅速運用新的語言的是外語的背景認知和他們的母語背景相去甚遠,而使他們不能充分理解一些外語知識。因此,本文引入一些例子,說明如何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將背景知識引入外語教學過程中。
例如,在一個老師提問學生做對話練習中,老師的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這樣的句式:“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和 “我最喜歡的……是……”。老師努力向中國學生提問:
A. 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
B. 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
C. What is your favorite American movie?
這時,如果回答問題的學生們對美國電影很熟,或者這個對話還可以進行下去;但如果他/她對美國電影不熟,對話就只能到此為止,因為學生沒有什么看美國電影的經驗。然后想訓練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就達不到了。
在外語輸出這方面,也有同樣的問題。例如,老師讓學生討論或寫作時給出的話題是“去教堂”。如果老師沒有將西方國家去教堂的背景向中國學生做介紹,學生就不能正確地說出或寫出很多關于這個話題的句子來,因為在中國,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比較少,大多數學生并不知識去教堂意味著什么。
如果提到“去上學/去學?!? 則大多數學生可以運用他們大腦中的路徑圖式,想到跟這個話題有關的事物和事件,比如:
A. I go to school by bike from home everyday.
B. 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about 7 o’ clock.
C. I went to school with Mary yesterday.
還有一些與他的背景相關聯,能引起他們講出或寫出外語的興趣的話題,例如,“回家”、“購物”等等。
總而言之,在課堂練習中,老師應當選擇一些與學生自己的背景知識相關聯的話題或語言表達,能夠激發他們的經驗的圖式,從而使教學更有效果。
(二)外語背景知識的引入
外語教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外語,能夠在實際交流中適當地運用這門外語,而老師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把這門外語中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們努力運用他們已建立在腦海中的圖式信息。
例如,在聽力理解中,讓學生在聽一段對話后,在四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M: Please buy two packs of cigarettes for me while you are at the store.
W: I am not going to any store, I am going to see Aunt Mary. But I will get them for you at the gas station. Question: Where will the women stop on her way?
A. At a cigarettes store
B. At a bus station
C. At a gas station
D. At Aunt Mary’s
我們知道選A是對的,但是學生們仍然會覺得奇怪,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去加油站買香煙,他們只知道去加油站是加油的。如果他們了解在一些西方國家,加油站通常會賣香煙,因為在漫長的旅途中,吸煙的司機常常需要停下來才能吸煙。這就很容易理解這個情景了。
老師對于外語語言背景信息的介紹將能夠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圖式,理解在外國這樣的情形會發生什么。
圖式理論在外語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暗示著老師應該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選擇母語的背景知識。適當的母語背景信息將有助于喚起學生的圖式,使他們把新的知識和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可以理解這門外語的結構背后的真實意義。
[1] Susаn М. Gаss, Sесоnd Lаnguаgе Vосаbulаrу Асquisitiоn, Аnnuаl Rеviеw оf Аррliеd Linguistiсs (1988) 9, 92-106. Рrintеd in thе USА.
[2]J. Мiсhаеl О'Маllеу, Gеоrgеtоwn Univеrsitу; Аnnа Uhl Сhаmоt, IntеrАmеriса Rеsеаrсh Аssосiаtеs; Саrоl Wаlkеr, Саthоliс Univеrsitу оf Аmеriса. Sоmе Аррliсаtiоns оf Соgnitivе Thеоrу tо Sесоnd Lаnguаgе Асquisitiоn, SSLА. 9, 287-306. Рrintеd In thе Unitеd Stаtеs оf Аmеriса.
[3] Juliа Snеll, Sсhеmа Thеоrу аnd thе Нumоur оf Littlе Вritаin, Еnglish Tоdау 85, Vоl. 22, Nо. 1 (Jаnuаrу 2006). Рrintеd in thе UK.
[4]Niсk Еllis, Соgnitivе Аррrоасhеs tо SLА, Аnnuаl Rеviеw оf Аррliеd Linguistiсs (1999) 19, 22-42. Рrintеd in thе USА.
[5]趙忠德,王穎.英語單詞中的認知意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9:11.
[6]孫淑芳.談談加強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對學生學習外語的作用[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4(04).
[7]趙琳琳.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1).
The schema theory an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uo Wan-ling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China)
Cognitive science thinks that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chema theory is helpful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it introduces background knowled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hema theory, analyzes its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lated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ombines it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ema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gnitive concept of schema; schema theory; background knowledge; English teaching
H31
A
1000-9795(2014)03-0309-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15
郭婉玲(1980-),女,廣東汕頭人,從事英語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