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勇芬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不是單一的,而是“實踐教學體系中最具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要素”①,是一個由若干具有內在聯系的子系統構成的集合體,稱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解決的是“教什么”或“以什么信息教育教學對象”的問題,既體現著實踐教學目標,決定著實踐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又規定著實踐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是高職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關鍵,要探索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就必須深入分析和研究其內容體系問題。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質上是一項對高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它必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階級性(或黨派性)、民族性、時代性,它必須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服務。因此,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將何種思想政治理論信息傳遞給學生,并使其通過一定的活動方式體驗、理解、相信、接納即內化這些信息,最后外化為自覺的行為,教育者絕對不能憑自己的個人意志隨意濫用,必須受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制約,必須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標以及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換言之,它必須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同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畢竟是要面向具體的個人的,其內容的選擇必然要受教學對象個體發展需要和規律的制約。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不僅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以適應和滿足一線崗位的需要,又要求學生要有較高的職業核心能力,以適應和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為教學對象的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服務,更要為高職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服務。
不同時期的形勢任務和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任務和要求必然也不同。故而高職教育者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時,必須以當前國內外形勢任務的要求和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實際狀況及水平為依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的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沖擊以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給大學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②這些問題都是高職教育者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不容忽視的現實依據。
由于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根本性制約因素即社會歷史條件和教學對象個體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需要是相對穩定的,而直接制約因素即國內外形勢任務的要求和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實際狀況及水平則是相對不穩定的、多變的,也是有地區、學校之間的差異的。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沒有區域性和時效性的內容,稱為基本內容;二是相對不穩定的、可變的、具有區域性、針對性、時效性的內容,稱為可變內容。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是為高職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及個人發展所需要的完整品德結構而確定的,它可以用綱要的形式規定下來,以保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連續性、相對完整性和穩定性,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工作中的主觀隨意性、低效性。而相對不穩定的、可變的實踐教學內容則是教育者根據形勢發展要求和本地區、本校及學生的實際狀況靈活安排的,它難以用綱要的形式來規定,應由教師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來確定,以保證實踐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但無論任何時候,可變內容都應以基本內容為依據。
1.心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高職生的心理素質。大學階段是高職生由學生角色向社會人角色轉變的過渡階段,在心理發展上往往表現出矛盾性特征:“第一,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展但易帶主觀片面性;第二,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波動性較大;第三,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還不成熟;第四,獨立性、閉鎖性與依賴感、歸屬感同時存在。”③同時,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生也受到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受到重智輕德和唯技術論等錯誤觀念的誤導,還有就業競爭機制的強化帶來的學業和就業壓力。這些內外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欠佳已成為當前高職生中的突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些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心理教育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就是要在組織學生深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實踐過程中,教育和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責任的密切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心理活動提供“定位系統”、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等,使學生在實踐中產生悅納自我的價值情感體驗,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獲得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心理問題,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學方法,從而提高心理素質。
2.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規范高職生的行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道德教育,主要應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在實際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以及在為人民、為社會服務過程中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發展科學的道德判斷力和選擇力,養成文明的道德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真正成為被大學生內化并踐履的行為規范,才能使大學生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教育者在確定這部分內容時,尤其要注重從教學對象所學專業所屬行業對人才道德品質的要求出發,突出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內容。
3.思想教育。高職生中出現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其實都跟一些大學生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關系。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內容主要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其重點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高職生的頭腦,核心是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理想,關鍵是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的科學思維。在高職院校尤其要注重以工學有機結合的專業教學為依托,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與專業課的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指導學生在專業實訓實習的實踐中解決主觀與客觀是否符合以及如何符合的思想問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從而提高思想素質。
4.政治教育。主要是對高職生進行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方法、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在對某院385位2011級新生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及“對國家發展與個人前途關系的看法”時,12.2%的調查對象選擇“不知道”,8.1%的調查對象選擇“毫無關系”,35.8%的調查對象選擇“有關系,但關系不大”,甚至還有學生在問卷中寫“沒有了祖國,還有別國”。在問及“對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時,23.6%的調查對象選擇“說不清楚”,23.4%的調查對象選擇“無所謂”,有學生在問卷中表示“只要有錢,管他什么道路”。在問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看法”時,15.3%的調查對象選擇“說不清楚”,22.1%的調查對象選擇“無所謂”。可見,政治信仰迷茫已成為又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政治教育內容應重點解決大學生對國家、社會制度、階級等重大政治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問題。教師要通過指導高職生參觀愛國主義、革命歷史教育基地,考察城市社區、農村、企業等,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黨的創新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方針政策在各行各業的具體落實及其成就,從而幫助大學生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5.職業素質教育。職業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一項輔助性內容,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這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方針所決定的,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職業素質教育主要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主要內容應包括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信息處理、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職業素質教育諸內容構成了相對完整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心理教育內容是基礎,是整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基石;道德教育內容是重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著重突出的教學內容;思想教育內容是先導,它為其他實踐教學內容的實現創造先決條件;政治教育內容是核心,它主導和決定著其他教學內容的性質和效果;職業素質教育內容是輔助,它往往滲透在其他教學內容中。
[注釋]
①呂志,黃紫華.面向社會、實踐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1.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10-14.
③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