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越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24)
滄海桑田:“紅色經典”小說的歷史嬗變
鄧 越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24)
“紅色經典”小說是“十七年文學”歷史情境下的必然產物,具有特定的政治文化向度,自“紅色經典”小說誕生,其隨時代波濤起伏榮辱的命運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本文從“原裝的紅色經典”、“翻拍的紅色經典”、“惡搞的紅色經典”三個階段來分析“紅色經典”小說在傳播過程中的幾番沉浮,折射其背后所反映的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遷。
紅色經典;小說
建國初年,適才推翻三座大山,年輕的共和國剛剛建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已深入人心,成為文藝界的方針指南,其二元對立結構的思維模式將敵我關系界定得涇渭分明,階級斗爭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1]在強大政治傾斜力的推動下,講述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及歌頌建設祖國的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成為文學的典范和思想的范本。
“紅色經典”小說一經問世就引來讀者爭相傳閱,逐漸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準確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他們對紅色經典作品的接受基本上是發自內心的,是傾心認同這些紅色作品的,因為他們是深信新中國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而且這些作品通俗的表達和傳奇性的結構,也易于理解和接受”。[2]在那個火紅的年代,“紅色經典”小說對國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對此黃子平有過準確的概括:“他們承擔了將剛剛過去的‘革命歷史’經典化的功能,講述革命的起源神話,英雄傳奇和終極承諾,以此維系當代國人的大希望與大恐懼,證明當代現實的合理性,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講述與閱讀實踐建構國人在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體意識”[3]。“紅色經典”小說為新中國文藝定音,服務于國家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使國人形成新的價值觀念,進而增強社會主義的凝聚力。
文革結束后,“紅色經典”小說作為“左”的政治的文學化身一度銷聲匿跡,逐漸湮沒于文學史之中。而如今社會轉型期所形成的焦慮和空虛引發了人們強烈的懷舊心理, “紅色經典”小說的改編讓人們緬懷過去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小兵張嘎》等“紅色經典”小說的影視劇改編堪稱2004年電視劇熒屏一大氣象。
“紅色經典”小說的文本過分強調“文以載道”,提倡文學政治服務的階級意識,自然就忽視了文學本身,而翻拍的“紅色經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應該說是具有超越意義的,無論是江姐,還是李俠,都不再是高大全式的,而是豐富的,有七情六欲和愛恨情仇的。翻拍劇把英雄拉下了“神壇”,還原成一個更接近真實的“人”。然而在 “人性化”翻拍一片叫好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其消解崇高之實,部分影視劇改編以娛樂至上的態度去解讀“紅色經典”小說,“愛情”、“離奇情節”、“帥哥靚妹”成為翻拍“紅色經典”小說最常用的三板斧,有的甚至將“紅色經典”改編成了“桃色經典”乃至“黃色經典”。在一體化語境消失的今天,我們可以更加寬容的對待這樣的矯枉過正,“不妨把‘紅色經典’改編,看成中國人正在對重尋歷史、理想、人性的慢慢途中的彷徨。在還沒有找到這三者之前,在這三者還未真正滿足當代人內心的需求之前,‘紅色經典’的改編會不斷的涌冒出來,像一首在路上極為想唱而又尚未唱成好調的歌。”[4]
惡搞反映了“紅色經典”小說革命化而不要人情的局限性,更折射出青少年對于“紅色經典”的不信任,與當前的學校教育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現行的中小學教材中,經典教育與教學內容存在著明顯相脫節的現象,面對教材中紅色經典越來越少,紅色教育不能形成應有的感染力的現狀,政協委員艾克拜爾.吉米提在提案里建議:修改《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和《語文課程標準》,加強“紅色經典”作品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讓孩子們通過學習“紅色經典”課文去認識那段歷史,把革命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5]
“紅色經典”小說是“中國式”的經典,中國特色注定了它們被廣泛傳誦,又被不斷詬病, “紅色經典”小說在其歷史發展長河中幾經起伏,在陶冶一部分人,娛樂一部分人,傷害一部分人后,“紅色經典”仍被稱之為經典,因“紅色經典”小說中蘊含著的堅定信仰、奉獻意識、質樸情感、樂觀精神等高貴品格,恰恰是當下社會種種人文精神缺失的珍貴補償,紅色精神終將作為文化前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紅色經典”不該也不會成為我們心中塵封的記憶。
[1]田義貴.試論紅色經典的傳播效果[J].北方論叢,2004(03).
[2]孟繁華.當下中國大眾文化“兩種時間”[N].中華讀書報,2000-10-18(06).
[3]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М].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該書1996年香港出版時名為《革命、歷史、小說》.
[4]張法.“紅色經典”改編現象讀解[J].文藝研究,2005(04).
[5]王斯敏.讓紅色經典回歸中小學課本[М].光明日報,2009-3-13.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d Classics" novels
Deng Yu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The "Red Classics" novel is inevitable product of "seventeen year literature"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particular political culture degree, since the birth of the “Red Classics" novel, the era of honor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fate has been a concern to peop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phases to analyze the ups and downs of "Red Classics" novels in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change the ideology behind the refraction.
red classics; novels
I207.4
A
1000-9795(2014)01-0065-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3-11-25
鄧 越 (1990-) ,女,遼寧鞍山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在讀,從事新聞與傳播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