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包頭 014040)
包頭方言與串話研究
王 健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包頭 014040)
串話,是廣泛流傳于內蒙古西部區的一種別具特點的民間韻文藝術形式。它是由當地廣大蒙漢勞動人民并肩創造、共同培植的一朵艷麗馨香的民間文藝奇葩。本文以包頭方言中的串話為例,揭示了串話的成因、特點及其豐富的表達內涵。
包頭方言;串話;研究
“走西口”的移民活動造就了包頭方言,它吸收了山西、陜西、河北等幾個省份方言的養分,自然也就形成了多種發達的方言形式,比如串話、俗語、歇后語等。
什么是“串話”呢?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二人臺資料匯編》一書里是這樣解釋的:“串話是內蒙古西部地區廣大群眾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口頭詩,每句話的最后一個字,都讓它合仄押韻,聽起來節奏明快,語調流暢,類似外地的順口溜。”串話在字數上沒有嚴格的限制,但韻律活潑,節奏明快,幽默詼諧,別具一格。
包頭方言中的串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包頭所轄的土默特右旗是內蒙古中西部 “串話”的主要發源地和流傳地之一,這里有許多會編串話和善于說串話的人,用當地現成的串話來說,就是“土生土長土材料,土言土語土腔調,心坎兒的話兒往出倒,一說就是一特落”。這些串話大都應時而生,內容豐富,寓意深刻,運用廣泛,有的已經成為人們表情達意的經常用語,源遠流長,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
1.音韻——一韻語成串。串話的音韻感強,比一般詩歌的韻腳稠密,幾乎是每句末一個字都要押韻。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串話的押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異常靈活的。有一韻到底的,有中間換韻的,而中間換韻的次數也不相等,比較常用的且和其它韻文不同的是,押尾字相同的韻和末尾兩個字同時押韻兩種。
我們先看尾字相同的例子:
上山的、下坡的、穿紅的、掛綠的、推車車的、擔擔兒的……
頭疼啦,肚疼啦,渾身身疼啦,心疼啦……
話套話,話擠話,不怕她不給我說實話。
這種押韻的形式,當地群眾稱之為葡萄話(一串串)。它的特點是結構相同,意思相近,念起來流暢,節奏感和音樂性很強,表達的內容連貫,給人的印象深刻,使人聽了好像吃了一串一串的葡萄一樣,味美、可口。
最后兩個字同時押韻的,如:“他從門外進來往那兒一站,我偷悄悄這么一看,心里就涼了一半。”
這樣的韻轍當地人在說的時候,是把重音放在押轍的最后兩個字上。
2.語法——與包頭方言構詞特點基本一致。方言中表現形式多樣的“圪字詞”、“疊字詞”以及“兒化詞”是構成串話的主要成分。如:“饅頭蒸得虛個騰騰兒,窩窩推得薄個靈靈兒,白菜切得碎個生生兒,山藥燴得綿圪洞洞兒,辣椒子炸得油個層層兒,黃瓜調得脆個錚錚兒,舀上點兒鹽湯酸個茵茵兒,蔥花兒一熗香個噴噴兒……”,從例子看,相似句型的一再重復也是串話在語言結構上的顯著特征。
3.語言——通俗化、口語化。串話來源于貧苦農民、車倌、羊倌、市民等勞動人民口中,它的平易、樸素、淺近和通俗,在于不矯飾、不做作、不賣弄,使人們從中窺見生動豐富的內容,體味到生活的情趣,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如:“藍盈盈的天打雷嘞,山水下來咋回嘞?曬開的糞還沒堆嘞,葫蘆條還沒埋嘞”, “黑夜下雨白天晴,誤不住長工迭圪塄”。“迭圪塄”是打土圍墻或者打土壩。
4.風格——豪放幽默,詼諧風趣。由于地廣人稀的原生態生存環境和淳樸的民風等地方特色的因素,包頭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耿直、大方、爽朗、樂觀的性格特征。面對大自然和千姿百態的生活現實,他們胸懷坦然,勇于克服困難,對不良現象敢于批評諷刺,這些表現到意識形態的串話上,其諷刺功能顯得格外辛辣、有力,真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反映出當地勞動人民健康向上的浪漫主義情趣。如:
上下一般胖,好像個頂門棒。
三個蔓菁砌下個臉,兩顆黑豆安下個眼。
前奔顱后把子,看你那個灰架子。
黃毛頭發兩根半,秤砣鼻子歪砍轉,杏核眼睛灰藍蛋,大嘴一哆嗦真難看,車軸脖子不洗涮,臉蛋子就像灰瓦罐,脊背寬得像個煺豬案……
“棒”、“ 蔓菁”、“ 黑豆”、“秤砣”、“ 車軸”等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盡管這組人物肖像描寫丑化的有些夸張,但形象靈動的詞語,營造出幽默、詼諧的語言環境。
方言中的串話、順口溜,在不同的時期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代表著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現象,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以至于這些串話和順口溜一出現,便充滿了生命力,甚至流傳多年。
1.反映商業的。包頭老人還能隨口說出當時流傳著的商業誠信串話:“德華興的帽子,大德成的鞋([h213]),永合店的棺材往出抬。”這里頌揚的是商家的聲譽和店鋪的產品質量。
2.表達真摯愛情的,比如:“三畦畦韭菜兩畦畦蔥,你是哥哥心上的人”;“燈瓜瓜點燈半炕炕明,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窮”等。
二人臺《光棍娶妻》中花嫂給牛大的信,表露了花嫂愛慕牛大的深情厚意:
天上的星,心上的燈,咋也趕不走你那人影影。霜打山花火撲撲紅,老天無情人有情。寡婦的荷包姑娘的心,十年的黃連除了根,黃瓜瓜盼熟甜生生,只盼你點頭說聲行。
3.頌揚地方特產的,比如:土右旗的西瓜糜米飯,固陽的莜面、山藥蛋,郊區的蔬菜,石拐的炭。
花圪臺的倭瓜,章蓋營子的蒜,要吃葡萄一溜灣。
小河畔的西瓜大圪蛋,樊山溝的水果惹人饞,神池窩的蔥,小廟子的蒜,劉孤梁出得好大炭。
以上數說的是包頭所轄的幾個旗縣區的不同特產,瓜、糧、菜、炭各有千秋。
二人臺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傳統曲種,特別是在土默川、鄂爾多斯、后大套一帶更為流行。比如,《探病》中劉干媽道白:“娶干媽的時候用的是‘新城的鼓、舊城的轎、喇嘛灣的嗩吶,畢克齊的號,二騾子轎車牛腿炮,車倌還戴得紅纓帽,一進門就響了兩聲連二炮’”,這段串話臺詞反映了當時不同行當的不同優勢,簡便上口,便于記憶,用今天的話說,是上好的廣告語。
4.有關飲食方面的。餃子是當地人普遍喜歡吃的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因此人們在包餃子的過程中邊做邊念叨:“白面提成缽缽,羊肉銼成沫沫,兩手一捏,醋蒜一握,往嘴里一擱。”
5.有關地名的。“出了薩拉齊西門外,吳壩過去是朱爾圪岱……出了薩拉齊北門外,威俊、馬留兒、阿刀亥……出了薩拉齊
東門外,小廠來得快,西、東老丈營子、蘇卜蓋……出了薩拉齊南門外,南園子的水地真不賴,拔了麥子種白菜。”
這段串話串聯的就是薩拉齊四周的村莊。薩拉齊是包頭所轄的塞外重鎮,原來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出了這四個城門均有道路通向附近村莊。串話說明薩拉齊是四通八達的重鎮。
總之,包頭的串話內容非常豐富,涉及面非常寬泛,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有的激勵人們奮進向上,有的諷刺挖苦歪風邪氣,更多的是歌頌男女愛情,這些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再加上語言精練、流暢自如、通俗易懂的表達形式,成為包頭文化特有的瑰寶,也是包頭歷史的見證。
[1]王世一.中國戲曲志·內蒙古卷[М].萬方數據,1994. [2]二人臺資料匯編[М].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3]張也.西部方言與文化[J].廣播電視大學,2006(02).
The research of Baotou dialect and the crosstalk
Wang Jian
(Baotou Railway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40, China)
Crosstalk, is 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art forms widely spread in the West Inner Mongolia area. It is a folk flower by the local masses of Mongolia and Chinese people to cultivate a gorgeous fragrant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the crosstalk in the dialect of Baotou as an example, to reveal the crosstalk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expression.
Baotou dialect; crosstalk; research
H17
A
1000-9795(2014)01-0076-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3-11-27
王 健(1963-),女,北京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