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赫佳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24)
對句研究述評
郭赫佳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24)
對句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國內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對句”進行了研究,本文對對句的研究做綜述整理,力爭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鑒。
對句;述評
對稱是美的主要結構原理,而這種對稱美,在語言文字上的表現為對句。紀昀稱駢偶于文家為下格,然其體則千古不能廢,其“體”就是對句;馮勝利稱駢偶與對仗是漢語之絕唱;王尚文提出屬對是人們認識、學習漢語文的最佳途徑之一。目前,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對句進行了研究,成果豐富。
還托維爾《對句散文的某些特征》將對句分韻律、語法、聲音三種;空海《文鏡秘府論》將對句分29種;橘守部《唱個撰格》論長歌的對句、對疊句;浸田左右吉《論語與孔子的思想》論孔子語言中對偶和同形句的重疊;安崗正篤《漢語的表現·對偶》論對句在酒店、旅店、服裝店中運用;西脇順三郎《詩學》論對句的本質;清水茂用對仗與重復分析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藝術手法;古田敬一《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對句藝術做系統研究。
1.定義。《中國文學大辭典》《古漢語知識辭典》《宋詞大辭典》《王力語言學詞典》《中國詞學大辭典》《中國對聯大典》對句是詩學術語,是律詩一聯中的下句,與出句相對;《中國對聯大典》定義為對聯的上聯;《古代漢語大詞典》《逆序類聚古漢語詞典》定義為詩文中字數相同、意義相對的句子;《中國對聯大典》定義為對聯的別稱。
2.對句成因。第一,徐通鏘(1997)呂叔湘(1985)殷麗霞(2002)公木(1987)劉克敵(2000)丁芒(1999)漢字的特點是對句產生的土壤。第二,對稱規律。劉勰《文心雕龍》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丁芒(1999)宇宙萬物全都存在著相對的比較關系。第三,認識根源。公木(1987)于景祥(2002)認為陰陽對舉的思維方式反映到詩文中,便形成對句藝術。第四,社會根源。丁芒(1999)公木(1987)對句藝術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體現。
3.對句特點。殷麗霞(2002)丁芒(1999)對句特點是字數一致,相對應的字、詞對仗,句中平仄相間,句間平仄相反,尾字平仄與詩一樣。
4.對句形成。蔣平(2007)借魯迅“從三言到五言,終到七言”的對課,論述對句的形成過程;崔學古“自一字可曾至數字”的對子訓練是通文理捷徑;蔡元培“對課大約由一字到四字”。
5.對句分類。劉勰《文心雕龍》將對句分為言對、事對、反對、正對;王力將對仗分為十一類、二十九門。
6.對句價值。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對課是比較好的母語訓練形式,是語言的綜合能力的練習;陳寅恪(1932)對對子能表現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檢測高材生及專攻吾國文學之人;丁芒(1999)指出的對句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王尚文《対韻新編》指出對聯充分展現了漢語的優越性和表現力,是我們認識漢語的最佳途徑之一。
7.對句應用。蔣平(2007)對句應用于古典小說回目;殷麗霞(2002)對句應用于新聞標題學;對句應用為對聯,成為一門完備學科;徐劍(1996)任誠剛(2010)劉紅梅(2008)董勵(2009)分析對聯的翻譯問題;張勇波(2011)陳順宣,吳惠青(1989)沈玉皎(2010)毛力群(2004)張利利(2009)將對句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
8.對句的句法研究。李學文(2003)探討了對聯中體現的句式;肖大志(2007)從對仗工寬的角度,分成兼用相對式、寬松相對式、不相對式;王志娟(2008)在語用視角下對對聯語音、詞匯和句法選擇進行研究;杜澤兵(2008)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正對和反對進行研究;沈云佳(2005)分析了對聯創作中的類義詞連用手法。
綜上所述,第一,對句的研究成果很豐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幾年更成為熱點,對句有很高的研究和應用價值,當代廣告、標語、規章、報刊、電視、網絡的新聞標題中對句應用比比皆是。第二,學者們在對句的研究上,多集中在文學的角度,對對句的特點、分類、價值、形成過程角度,而對對句的語法研究的較少,在語法的研究中,大多數是研究對聯的句式的。第三,在對句的研究成果中,大多集中在四六體駢文、唐宋詩詞、元明清的曲劇和章回小說的回目中以及對聯等具體文學樣式上,這些要集中從道的角度的研究對句的,對于對句本身的形成及生成機制的研究很少。
[1]古田敬一,著.李淼,譯.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М].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2]殷麗霞.論新聞標題中對句對聯的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2(10).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ouplet
Guo He-jia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130024, China)
Couple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and are studi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reviews on other studies do, str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later researcher.
couplet; commentary
H02
A
1000-9795(2014)03-0075-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1-05
郭赫佳(1990-),女,遼寧西豐縣人,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現代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