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彬
(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延吉 133002)
淺析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
——以延邊朝鮮族歷史文化為例
彭懷彬
(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延吉 133002)
本文主要結合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歷史文化資源,就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作用、開展地方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等問題試作探討,以期能夠增強《綱要》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實現《綱要》課的深度教學目標。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朝鮮族歷史文化;教學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一貫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吸納,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①地方歷史文化資料尤其是其中的“紅色資源”內容可靠、信息鮮活,價值導向鮮明,是構建“綱要”課優質教學體系的重要基礎,彌補了在“綱要”課教學中,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歷史教訓的總結僅僅從書本到書本的不足,對于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能夠起到任何其他教輔材料都難以取代的作用。使愛國主義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有助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實現深度教學目標的要求。《綱要》課的教學功能不僅在于簡單的歷史知識的傳授,更要通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敘述和分析,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悟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②揭示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使大學生提高思想理論修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是讓他們做到上述“兩個了解”、懂得上述“四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的關鍵,更好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作為補充材料,讓其與教材內容相互印證,不僅會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與鮮活力,還能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說服力。以延邊朝鮮族為例,近代以來如朝鮮義勇軍司令官武亭將軍、曾參加長征的革命烈士楊林、中國革命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曲作者鄭律成、曾擔任中共河北省省委書記、天津市市委書記的李鐵夫、30年代上海的“電影皇帝”金焰、革命藝術家韓樂然、抗日詩人尹東柱、中共北滿省書記金策、抗日英雄李紅光、李東光、梁瑞鳳將軍等英杰輩出,為反帝反封建斗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延邊大地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時期,亦發生如三一三反日斗爭、楓梧洞戰斗、青山里大捷、紅五月斗爭、“八一”吉敦暴動和十四年抗日斗爭等眾多重大歷史事件。這些人物與事件,影響著東北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進程。通過課堂講授等多種渠道,讓廣大在延邊求學的學生在了解全國性歷史的同時,對延邊朝鮮族歷史亦有適當認知,可大大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熟練駕馭、精辟講解。”④但是由于《綱要》課都是統編的教材,這就決定了富有特色的內容成為成為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關鍵之所在。在“綱要”教學中,充分地挖掘和使用地方史資料,利用這一富有特色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展示、教學專題設計、教學實踐的組織等環節,對于促進“綱要”課程富有特色的優質教學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史資料和教材體系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圍繞著更微觀的歷史展開,比宏觀的國史和黨史更加使人容易體會和感受,保證了“綱要”課教學體系的優質高效性。與書本講述的歷史相比,地方史的資料和素材一般比較具體、直觀,且易于觀察,它講述的人物和事件,距離學生比較近,它往往就是我們身邊的、甚至曾經就是我們校園里的事件與人物,學生對其有強烈的了解和認知的愿望,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內容有親切感,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在理論教學中的運用
(1)穿插式教學運用。在講授教材具體內容時,不失時機地將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本土人物和本地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穿插進去,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認同感,這是主要的方法之一。比如,當講到“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中華民族的偉大抗日戰爭與東北朝鮮族人民進行的十四年艱苦卓絕的英勇事跡相互配合,融入到此部分內容的講授中。(2)專題式教學運用。即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相關的朝鮮族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不同的專題,系統地向學生講授。比如,就目前延邊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而言,可以將其分為“遷入與開發東北”、“抵御外侮侵略”、“建設美好家園”、“開放走向世界”、“朝鮮族的中國夢”等專題,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朝鮮族人民為求得自身解放與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做出的努力,有利于激勵學生熱愛家鄉、報效國家的愛國熱情。(3)“請入”式教學運用。可以聘請當地有關朝鮮族歷史文化方面專家、學者等到學校甚至進課堂講座。這些專家或學者對朝鮮族歷史和文化有較深入的研究,他們的講解會令學生更加信服,學生可以從他們所講授的內容中,或從與他們的交流中,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拓寬其視野和知識面。
2.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早在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就要求“高等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⑤。教育部社政(2008)5號文件中,明確要求各校“要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提供制度、條件和環境保障,確保不流于形式。”⑥2012年初,教育部、宣傳部等七部委聯合出臺文件,再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⑦。
首先是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延邊地區有眾多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這些遺址、紀念館,讓其觀摩具體實物,使學生體會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偉大人格魅力,加深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從而增強“綱要”課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這些本地區的紅色資源不僅為課程教學提供了優質資源,也為“綱要”課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在“綱要”課實踐教學環節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是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視作品。這類作品同樣以其直觀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理論講解難以達到的效果。例如反映延邊朝鮮族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長白山下我的家》、《媽媽的醬湯館》等都有著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再次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歷史調查。讓他們從發生在身邊的史實中搜集歷史信息,如考察歷史遺址、遺跡,訪談仍健在的歷史事件親歷者,并結合所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撰寫出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為基本素材的、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或調研報告。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可以深刻理解教材中的重要思想與主要觀點,還可大大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注釋:
①彭懷彬,男,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博士,副教授。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R].中發[2004]16號文件。
③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中國高等教育,2007(6),20-22。
④王順生: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幾點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7,(3)。
⑤《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8]5號。
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8)5號。
⑧教育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
Applic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 Taking Yanbian Korean history and culture as an example
Peng Huai-bin
(Marx's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133002,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combines the Kore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Yanbian area, to discuss the role of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methods and ways of developing local history teach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Outline" course of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alize the depth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Korean history and culture; teaching
K313.4
A
1000-9795(2014)01-013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1
彭懷彬(1971-),男,吉林德惠人,副教授,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和朝鮮族史研究。